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摘要】:
目的
观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MFH转移、预后的因素;探讨MFH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为评估MFH的转移潜能及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
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9年1月-2007年1月间确诊的MFH标本共121例,回顾性分析MFH的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探讨其与MFH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2.应用第一部分经手术切除、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的MFH标本66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FH组织中CXCR、SDF-1、PGK1。MMP7、CathepsinD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MFH转移、预后的关系。
3.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09年9月间新鲜冻存MFH标本共20例,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XCR4、SDF-1、PGK1、MMP7、CathepsinD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它们在MFH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1.MF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1)分析121例MFH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示:发瘤部位以下肢多见,占53.72%;原发瘤最大径平均为8.24cm;组织学类型以多形型居多,占86.00%;局部复发率为55.40%;淋巴结转移率为2.48%,血道转移率约30.58%,单器官转移以肺多见占37.50%,合并转移占25.00%,肺、骨、肝及合并转移占80.00%;中位生存时间为47.02个月,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00%、49.00%、44.00%。
(2)分析121例MFH转移、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5cm、发生于腹膜后及腹腔、边缘切除、放疗的患者远处转移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发生于腹膜后及腹腔、边缘切除、肿瘤最大径≥5cm、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患者死亡有关的因素是肿瘤大小(RR=2.740,P=0.005)和远处转移(RR=5.219,P=0.000)。
2.MFH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1)在有转移的MFH原发瘤中,CXCR4、SDF-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CXCR4与SDF-1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14,P0.05),CXCR4与SDF-1蛋白共同高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其单纯高表达及共同低表达者(P0.05)。
(2)在有转移的MFH原发瘤中,PGK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CXCR4与PGK1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481,P0.05),CXCR4与PGK1共同高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其单纯高表达及共同低表达者(P0.05)。
(3)在有转移的MFH原发瘤中,MMP7、CathepsinD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MMP7蛋白高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低表达组(P0.05)。
结论
1.肿瘤大小、发瘤部位及手术方式与MFH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肿瘤大小及有无转移是MFH独立预后因素。
2. CXCR4/SDF-1在转移组原发瘤中的高表达可能促进MFH的远处转移。
3.PGK1可能通过与CXCR4/SDF-1相互作用间接参与MFH的远处转移。
4. MMP7、CathepsinD可能通过基质降解参与了CXCR4/SDF-1介导的MFH的远处转移过程。
5. CXCR4、SDF-1、PGK1在MFH原发瘤中的共同高表达可能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