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对巨噬细胞快速非基因组作用的研究
【摘要】: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的基因组作用机制虽然已得到公认,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C还存在着不同于经典基因组作用的非基因组作用。关于GC非基因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是大部分局限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然而临床上GC最常应用于抗炎和抑制免疫治疗。迄今为止,关于GC的抗炎和抗免疫方面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巨噬细胞是体内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的重要细胞。本实验选择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短时间(30min)内GC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产生超氧阴离子的影响,旨在探讨GC对巨噬细胞的非基因组作用的可能机制。
本实验分离并纯化经巯基乙醇酸钠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应用中性红(Neutral red,NR)吞噬分析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o C)还原法检测经PMA刺激后的巨噬细胞超氧阴离子的生成量。结果如下:
(1) 10~(-4)mol/L和10~(-5)mol/L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ETH)和氢化考的松(hydrocortisone,HYDR)在30min内均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任何浓度地塞米松(Dexamethone,DEXA)和10~(-6)mol/L CORT、METH、HYDY在30min内不能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2)10~(-4)mol/L~10~(-10)mol/LCORT、METH、HYDR和DEXA在30min内均能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
(3)RU486(mifepristone)是GC经典受体(GCR)拮抗剂,可以与胞浆内的GC受体结合而阻断GC的基因组作用。GC基因组作用是通过最终效应蛋白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actidion,ACTI)阻断GC的基因组作用。小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而实验证明BSA在30min内很少进入胞浆内,因此BSA偶联的皮质酮(BSA-CORT)在30min内不可能与胞浆受体结合而发挥基因组作用。在反应体系内分别加入RU486和ACTI,发现GC依旧能发挥上述快速抑制作用;BSA-CORT亦能在短时间(30min)内发挥上述快速抑制作用。
|
|
|
|
1 |
殷平玲;;小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3例疗效观察[J];甘肃科技;2009年15期 |
2 |
唐尚国;糖皮质激素受体新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9年03期 |
3 |
杨柳松,李大培,刘德宜,王维岳,王浩丹;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在肾病综合征中的意义[J];同位素;1996年02期 |
4 |
曾艳秋;程文涛;牛淑华;刘华;崔艳秋;沙中泉;;糖皮质激素致老年股骨头坏死[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8年06期 |
5 |
次仁罗布;;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似是而非[J];西藏科技;2010年03期 |
6 |
李潇;砷污染对激素的破坏作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5期 |
7 |
李群益;颜建华;王明伟;;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选择性调节剂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8年05期 |
8 |
董钟云,张友会;巨噬细胞细胞毒功能的调变Ⅲ.Fusarin C对活化的巨噬细胞细胞毒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6年06期 |
9 |
戴建武,董群,苏雅娴,尚彤;巨噬细胞膜变形性与细胞骨架微丝关系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年02期 |
10 |
胡玉香,谢琪;肿瘤细胞诱生巨噬细胞分泌细胞毒因子的体内外观察[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年02期 |
11 |
章卫平,曹雪涛,叶天星;IL-3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体内对巨噬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年05期 |
12 |
江涛,戴黎萌,载钦舜;白细胞、巨噬细胞与缺血再灌流后继发脑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年02期 |
13 |
丁传林,胡晓玲,马恩才,骆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诱生一氧化氮的实验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年01期 |
14 |
冯作化,张桂梅,张慧,范曲;重组FN多肽CH50对巨噬细胞抗肿瘤功能的促进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年04期 |
15 |
朱家祥,朱长庚,童逸龄,魏瑛,彭宣林;糖皮质激素对癫痫大鼠海马c-fos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0年03期 |
16 |
罗杰,黄定九;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生成和侧枝血管生长中的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2期 |
17 |
谢志芳,叶煦亭,于秉学,郑尊,曹雪涛,章卫平;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内吞路径的比较研究[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1年01期 |
18 |
许波,吴玉章;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调节机制[J];免疫学杂志;2002年S1期 |
19 |
罗艳;范春雷;沃兴德;卢德赵;钱颖;;姜黄素对小鼠巨噬细胞LDL受体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20 |
张申;尹利华;卫涛涛;;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NO对共培养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