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无复流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 以2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然后予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 2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作为无复流判断标准,冠脉前向血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将病人分为两组。其中无复流(no reflow phenomenon)组病人36例,由其余的244例正常血流病人中随机抽取45例,为正常血流组。通过对病人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酶峰值、术前和术后ST段抬高指数(∑STI)、侧支循环以及术前TIMI血流0级、再灌注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Ⅰ级、Q波计数、室壁运动积分(WMS)以及罪犯血管(IRA)、冠脉病交情况、冠脉内血栓以及术中采用支架的直径、长度、支架扩张所用的压力的观察和比较,并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明确无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急诊PCI病人280例,无复流病人36例,发生率为12.9%。无复流病人与恢复正常血流病人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术前∑STI、侧支循环以及罪犯血管(IRA)、冠脉病变情况、冠脉内血栓以及术中采用支架的直径、长度、支架扩张所用的压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脂、糖尿病、酶峰值、术后ST段抬高指数、TIMI血流0级、再灌注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Ⅰ级、Q波计数、室壁运动积分(WMS)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STI抬高≥30%、TIMI血流0级、再灌注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Ⅰ级、Q波计数是无复流的相关因素。
结论 术后∑STI抬高≥30%、TIMI血流0级、再灌注时间、Killip心功能Ⅰ级、Q波计数是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说明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损伤、心功能不全和再灌注时间较长,可能会促使无复流的形成;而梗死前心绞痛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保护因素,其有可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罪犯血管(IRA)、冠脉病变、冠脉内血栓、采用支架情况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没有相关性。
|
|
|
|
1 |
赵国良;李秋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与溶栓疗效对比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2 |
夏勇,张超群,樊宽鲁;术前临床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关系的探讨[J];江苏医药;2004年10期 |
3 |
杨波,苗云江,王秀芝,计晓玲,王东方,满荣海;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脉介入治疗结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4 |
任凤学;刘义秀;尹吉东;杨珍珍;吴永辉;温静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06年04期 |
5 |
刘英;杨勇;杨胜利;罗建平;马东星;韩玮;刘惠亮;;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中血栓抽吸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3期 |
6 |
王怀祯;刘迎午;周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12期 |
7 |
孙黎明;周新华;王怡练;左逸夫;吴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时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9年24期 |
8 |
丁澍;严金川;陈小节;李璇;李权;;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8期 |
9 |
苏显明;何亚军;张玮;马奕;刘景委;智晓文;王东琦;;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的安全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0 |
黎萍;杨秀琴;袁萍;;经桡动脉穿刺行急诊PCI治疗的术后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
11 |
欧阳先国;;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
12 |
潘伟民,陈晓敏,叶红华,王胜煌,陈谦,田口修一,田中久美子,石山实树,池田成昭;冠状动脉内血栓吸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J];现代实用医学;2004年11期 |
13 |
贝春花,罗义,李广镰,潘宜智,曾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年06期 |
14 |
郭应军;缪灿铭;王国军;李雪山;侯杰;刘八一;;IABP辅助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34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年12期 |
15 |
王建榜;杨枫;;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
16 |
戴士鹏;张杰;徐泽升;;血栓抽吸术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年02期 |
17 |
王鹏飞;金卫东;邢永生;侯永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TIMI血流和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08期 |
18 |
张月兰,田文,贺文辉,曾定尹,胡健,白小涓,齐国先;远端球囊保护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9 |
李荣;周淑英;汤昌莲;赵自强;苏绮文;张琢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运动程序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
20 |
刘伶;林英忠;徐广马;袁军;黄宗燕;蒙绪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功能低下的疗效观察[J];内科;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