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HCMV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血清蛋白标志物研究

张妍  
【摘要】:①目的: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蛋白谱的差异表达,寻找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HCMV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奠定基础。②方法:实验组为HCMV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30例和三个对照组共30例血清标本,进行肝功能情况检测、CMV特异性IgM抗体及尿CMV基因定量检测,并用SELDI-TOF-MS技术和WCX2芯片检测各组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表达。③结果:HCMV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组与各对照组比较,血清中有4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在Swiss蛋白数据库中检索到分子量为5811.6Da、7935.6Da和8899.3Da的蛋白峰分别与β-防御素8、巨噬细胞源性趋化因子和血小板碱性蛋白在分子量和等电点上非常接近。HCMV感染的两个组与无HCMV感染的两组婴儿比较,血清中共有5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其中5639.0Da、5909.6Da、7776.5Da和15833.2Da的蛋白峰分别与促胸腺生成素、β淀粉样前体蛋白A4、血小板因子4和白细胞介素-25在分子量和等电点上非常接近。HCMV隐性感染组与其他组比较,血清中有2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5710.7Da的蛋白峰与β-防御素31非常接近。两个婴肝组与肝功能正常的另两组婴儿比较,血清中有4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其中7567.6Da、13744.1Da、15092.8Da、15931.6Da的蛋白峰分别与巨噬细胞炎性蛋白4、前白蛋白、肝再生增强因子和结合珠蛋白非常接近。④结论:建立了HCMV感染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人群的血清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并发现了HCMV隐性感染及HCMV婴儿肝炎综合征存在有意义的蛋白质组学改变,炎性因子和防御因子功能的失衡可能是发病的原因之一,这些因子的发现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HCMV感染及发病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安宁;2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门诊治疗探讨[J];四川医学;1994年02期
2 王晓丽;;婴儿肝炎综合征88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8期
3 王丽珠,许兰英,刘建斗;婴儿肝炎综合征36例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4 邓安宁;婴儿肝炎综合征门诊治疗探讨[J];重庆医学;1993年06期
5 徐燕;婴儿肝炎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1995年10期
6 姜万银,李娟,李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张雪琴,卢红艳;婴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01期
8 陈家健,陈超;婴儿肝炎综合征33例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9 吕绳敏;;婴儿肝炎综合征与巨细胞病毒感染(80例尿病毒分离)[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10 陈勤霞;;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体会[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1 俞雪华;;2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分析[J];农垦医学;1993年03期
12 胡雪梅,董跃军,武秀芝,翟素云;婴儿肝炎综合征45例临床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3 李耘;婴儿肝炎综合征有巨细胞病毒的高检出率[J];广州医药;1998年01期
14 吴恺;婴儿肝炎综合征61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1年04期
15 彭兆麟;;婴肝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14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9年04期
16 孙正伟,李桂琴,孙正芸;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婴儿肝炎综合征关系的探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年02期
17 黄志华,董永绥,叶望云;大黄治疗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利胆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8期
18 陈慧芹;婴儿肝炎综合征60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9 江琦;婴儿肝炎综合征106例病因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年05期
20 戚虹;婴儿肝炎综合征129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唐福林;姚志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Sa抗原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张养军;应万涛;刘科辉;蔡耘;朱云平;贺福初;钱小红;;用于蛋白质组学技术评价的标准蛋白质试验设计与样本制备[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何春涤;朱红;周海涛;陈洪铎;;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及其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HaCaT细胞和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L-1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蛋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雷;王珺;林标扬;严世贵;杨国敬;;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学任;魏路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部疾病应用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吴志勇;;自由流电泳(FFE)及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与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合作实验室成立[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汪世华;胡开辉;;蛋白质组学的应用与发展趋势[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9 陈彧;崔亚洲;宗美娟;韩金祥;;胰腺癌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顾国浩;蒋敏;;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学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丽;重型肝炎血清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军莲;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张波;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及其蛋白质组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缪勇;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丁力;喜树碱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李强;白癜风相关黑素细胞膜抗原的分析及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冯钜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肝癌血清标记物[D];复旦大学;2005年
8 卢玲;脑和冠状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差异及decor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宫萍;6-OHDA诱导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蒋宝贵;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妍;HCMV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血清蛋白标志物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2 高照;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蛋白的蛋白质组学二维凝胶电泳分析及卡维地洛的干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3 柳晓东;蛋白质组学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大学;2005年
4 李征宇;顺铂作用卵巢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韩娟;SELDI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差异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6年
6 刘海霞;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郑小莉;ONO-AE-248诱发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6年
8 庞小刚;氧化胁迫下拟南芥根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庞盼姣;2型猪链球菌强毒株与无毒株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何伟伟;SELDI筛选的肺腺癌血清标志蛋白和传统肿瘤标志物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月辉;蛋白质组学在美逐步形成市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抓紧蛋白质组学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黎明;科学新宠——蛋白质组学[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前线;蛋白质组学产业正逐渐形成[N];中国经营报;2001年
5 麦国荣;蛋白质组学[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王雪飞 吴志军;首建人类器官蛋白质组“蓝图”[N];健康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郝成涛 记者 于春光;为肿瘤疾病的防治研究开辟新途径[N];解放军报;2009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吴志军 郝成涛;为科学攀登搭建精神高地[N];解放军报;2010年
9 阳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潘文;提高基础及应用研究水平[N];中国医药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