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8A、No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摘要】:
目的: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的诊断、治疗、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检测胃下部癌病人常规病理阴性No8A、No11P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微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淋巴结微转移在胃癌分期的意义。方法:应用连续切片HE染色法和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nosorbent assay)方法检测43例胃下部癌病人常规病理阴性41枚No8A组和43枚No11P组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43例胃癌病人常规病理检查阴性No8A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HE染色法检出有3例3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7.37%(3/41);No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HE染色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为9.30%、(4/43)。选取7枚(包括3枚No8A和4枚No11P组淋巴结)连续切片阳性淋巴结行TRAP-ELISA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均为阳性。应用TRAP-ELISA法对连续切片HE染色结果阴性淋巴结进行检测,发现No8A、No11P组淋巴结中分别有10例和15例病人的微转移能用TRAP-ELISA方法检测出,而连续切片HE染色法未能发现。应用TRAP-ELISA法检测常规病理阴性No8A组淋巴结胃癌病人微转移发生率为31.71%(10+3/41);No11P组淋巴结胃癌病人微转移发生率为44.19%(15+4/43)。TRAP-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_(8A)~2=8.1,P<0.05;x_(11P)~2=13.07,P<0.05)。胃下部癌No8A、No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_(8A)~2=14.2446,P<0.05;x_(11P)~2=8.4879,P<0.05)、浸润深度(x_(8A)~2=9.9046,P<0.05;x_(11P)~2=6.4728,P<0.05)及临床分期(x_(8A)~2=16.3996,P<0.05;x_(11P)~2=12.0217,P<0.05)有关;与病人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胃下部癌病人中No8A、No11P组淋巴结存在较高的微转移率;胃下部癌No8A、No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与病人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均无关。
|
|
|
|
1 |
魏金文;范钰;张尤历;吴莺;王晓燕;陈萍;;槲皮素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07年35期 |
2 |
唐晓健;朱正纲;;早期胃癌与淋巴结微转移[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
3 |
何伟玲;张常华;何裕隆;吴晖;宋武;杨东杰;蔡世荣;彭建军;詹文华;;早期胃癌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
4 |
吴文辉;蔡世荣;詹文华;甄宇洋;刘奕山;;人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其催化亚单位(hTRT)基因表达的相关性[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S1期 |
5 |
黄节;罗定存;潘忠良;林志毅;姚钰;陈建熙;游志新;麻旭良;;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6年03期 |
6 |
夏青;陈学良;王秀问;;细胞角蛋白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11期 |
7 |
关劼;张继平;周天红;;端粒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08期 |
8 |
王卫政;何长华;魏晓峰;吴宏安;;胃癌及癌前期病变中端粒酶活性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1期 |
9 |
李涛;王云海;何铁汉;张文斌;陈兵;;IHC和RT-PCR法对检测胃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年04期 |
10 |
孙薇;周晓军;刘晓红;马恒辉;周航波;陆珍凤;;D2-40在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标记及临床病理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
11 |
徐克锋;周岩冰;刘相萍;李玉军;从林;李宇;;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9组淋巴结微转移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2 |
吴泽宇;彭林;赵刚;詹文华;;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判断胃癌预后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22期 |
13 |
马晋平;蔡世荣;詹文华;;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
14 |
吴道宏;吴本俨;王孟薇;王卫华;;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8年05期 |
15 |
徐晓艳;范鹏程;;胃镜活检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定量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
16 |
何小兵;王卫政;;胃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09年02期 |
17 |
宋茂力,王锡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3年02期 |
18 |
邬义德,应月强,糜叶俊;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9 |
刘逸,揭志刚,秦克旺,陈江,黄松,李映良;PN_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预后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3年06期 |
20 |
黄宗明,李青,晏培松,马福成,胡沛臻,辛敏;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J];武警医学;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