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临床实习伦理道德培养状况调查
【摘要】:
目的:调查实习阶段护生的伦理道德行为表现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护生伦理道德素质培养和临床实习中的有效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采用自制的伦理道德行为问卷,对山东省内两所高校护理学专业347名毕业实习阶段的本科、专科、专升本护生进行问卷调研。问卷经专家审定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4,重测信度为0.93,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73。数据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
结果:统计描述结果:①护生伦理道德行为总得分为151.19±14.15;各维度按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公正、尊重、审慎、慎独、情感;②带教教师教授行为的总得分151.38±21.42;各维度按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审慎、公正、慎独、尊重、情感;③护士伦理道德行为总得分143.70±20.23;各维度按得分:公正、审慎、慎独、尊重、情感。
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护生伦理道德行为与标准行为、带教教师教授行为与标准行为、护士伦理道德行为与标准行为、带教教师教授行为与护士伦理道德行为的差别,四组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距。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学历的护生伦理道德行为,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
采用person相关确定与护生伦理道德相关的因素。包括:护士群体的示范作用(r=0.730)、带教教师的教授(r=0.605)、行为示范与言语示范之间的矛盾(r=-0.124)、示范行为和行为标准的不完全一致(r=-0.730)、护生的年龄(r=-0.119)。采用逐步回归确定护生伦理道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护士群体的示范作用、带教教师的教授和护生的年龄,三者解释了总变异的54.2%。
结论:护生的目前的伦理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各维度和总分均与标准行为存在差距,且护生的伦理道德行为实践存在侧重性。偏重于有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规定的、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的、行为不慎导致后果严重和易见的行为;而对强调较少、后果不易观测且属于个人监督的伦理道德行易忽视。护士群体的行为示范、带教教师言语示范、行为示范与言语示范之间的矛盾、行为示范和行为标准的不完全一致、护生的年龄均与护生的伦理道德行为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护士群体的行为示范、带教教师的言语示范、护生的年龄与护生伦理道德行为存在因果关系。而且相对于带教教师的“言传”护生更容易受护士“身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