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merstein OEMA模型辨识方法研究
【摘要】:
介绍了非线性系统辨识的研究意义与目的,概述了模块化非线性系统模型辨识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有色噪声干扰的含不同非线性环节的Hammerstein OEMA(Output Error Moving Average:输出误差滑动平均)模型,提出HammersteinOEMA模型的递推增广最小二乘辨识算法、多新息增广最小二乘辨识算法、多新息遗忘因子随机梯度辨识算法和基于数据预滤波技术的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算法。通过仿真例子验证了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将关键变量分离原理和辅助模型思想相结合,提出Hammerstein OEMA模型的递推增广最小二乘算法。该方法能获得系统参数估计和噪声参数估计,且能实现在线辨识。
将关键变量分离原理和辅助模型思想相结合,得到单新息递推增广最小二乘辨识算法。在此基础上,扩展标量新息为向量新息,提出Hammerstein OEMA模型的多新息增广最小二乘辨识算法和多新息遗忘因子随机梯度辨识算法。多新息方法的优点是重复多次利用输入输出数据,克服了不良数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精度,同时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
利用一个线性滤波模型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和中间变量进行滤波和变量代替,得到两个辨识模型,一个只包括系统模型参数,另一个只包括噪声模型参数。再结合关键变量分离原理和辅助模型思想,得到基于数据预滤波的Hammerstein OEMA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协方差矩阵的维数,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
|
|
|
1 |
李晓东;基于模型辨识的非线性连续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5期 |
2 |
刘兴堂,万少松,李小兵;飞行器运动模型的计算机辨识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1999年05期 |
3 |
张拥军,赵光宙;基于小波分解的时变系统辨识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年05期 |
4 |
李秀萍;;心电信号的数学模型辨识[J];软件;1994年12期 |
5 |
梁明;李猛;李博;;靶弹舵机模型辨识方法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0年03期 |
6 |
靳其兵;林艳春;袁琴;赵大力;;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模糊内模控制[J];计算机仿真;2007年02期 |
7 |
王鸿,高学军,刘乐星;智能内模控制器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8 |
刘长良,于希宁,姚万业,刘吉臻;基于遗传算法的火电厂热工过程模型辨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
9 |
霍海波;朱新坚;曹广益;;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SOFC电压模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年02期 |
10 |
周志;干树川;;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参数优化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年S2期 |
11 |
任颖;李华伟;;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非线性模型的辨识[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年02期 |
12 |
时乐;赵文杰;刘芳;范晗东;;遗传算法在热工对象辨识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
13 |
唐明;;利用特定矩形波辨识自平衡系统的模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14 |
;电液伺服阀频率特性测试系统与模型辨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15 |
王远赣;黄楠;郝麦海;;微型机数学模型辨识仪[J];机械与电子;1988年02期 |
16 |
周兵,龚浦泉,杨玉坚;XFY718仿形铣床的动态分析参数优化与试验台的模型辨识[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1991年Z1期 |
17 |
高红,潘德惠;某地区人才拥有量的预测与人才系统的最优控制[J];控制与决策;1996年03期 |
18 |
张红朋;张一;李涛;杨静;;基于径向基函数温度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9年01期 |
19 |
王维贺;王平;;二阶加纯滞后对象模型辨识方法及其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年09期 |
20 |
苏宏业,褚健,王骥程;工业电加热炉非线性模型的辨识[J];控制与决策;199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