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
【摘要】:
目的:
1.研究初发的、未经治疗(至少未经皮质激素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 Th17的变化及血浆中IL-17,IL-23,IL-6的变化,揭示Treg, Th17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探讨炎症标志物CRP的变化与初发SLE患者病情活动性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
3.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狼疮肾炎(LN)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选取58例初发的、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及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入围本研究;根据SLEDAI评分标准,将58例初发SLE患者分为活动组及相对非活动组(以下简称非活动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CD4+CD25+, CD4+CD25highT细胞及Th17细胞的百分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受检者血浆中IL-17,IL-23, IL-6的水平。
2.以散射比浊法检测58例初发SLE患者及5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以高频超声对所有受检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检测。
3.以ELISA法检测24例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与20例非狼疮肾炎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MMP-9及其抑制剂TIMP-1, TIMP-2的水平。
结果:
1.初发SLE患者活动组PBMC的CD4+CD25+T细胞明显低于非活动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活动组CD4+CD25high T细胞的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活动组SLE患者PBMC的Th17的百分率及血浆中IL-6,IL-17,IL-23浓度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活动组CD4+CD25+:Th17的比值明显低于非活动组及对照组(P0.01);未发现上述指标在非活动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差异(P0.05);活动组CD4+CD25+:Th17的比值,IL-6,IL-17,IL-23的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明显相关(P0.01或P0.05)。
2.初发SLE患者活动组CRP水平,IMT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及对照组(P0.01或P0.05);活动组CRP水平,IMT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0.01),且CRP水平与IMT水平呈正相关(P0.01)。
3.LN患者的血清MMP-2,MMP-9的水平及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或P0.01);LN患者TIMP-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狼疮肾炎患者血清MMP-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MMP-9, TIMP-2, MMP-9:TIMP-1比值在非狼疮肾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无明显差别(P0.05); TIMP-1水平在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LN患者的MMP-9:TIMP-1比值与CRP及SLEDAI呈正相关,未发现此比值与补体C3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相关性。
结论:
1.初发活动组SLE患者PBMC的Treg细胞明显降低,而Th17,IL-6,IL-17及IL-23的水平在活动组患者中明显升高;CD4+CD25+:Th17的比值,IL-17,IL-23及IL-6的浓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呈明显的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Treg的下降引起了IL-6,IL-23的升高,导致Th17的升高,IL-17的升高引发了SLE患者的炎症反应,Th17作为一个新的辅助性T细胞与SLE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而且其致病机制与Treg及有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
2.初发SLE尤其是活动期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CRP的变化与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3.MMP-9与TMP-1的失衡可能与LN的发病机理有一定关系,对SLE患者的MMPs及TIMPs进行测定有利于LN的早期发现。
|
|
|
|
1 |
陈志伟;配偶同患系统性红斑狼疮二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
2 |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
3 |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
4 |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
5 |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
6 |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
7 |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
8 |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9 |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
10 |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
11 |
唐蓉,王黎敏,叶任高,姜宗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2 |
战伟,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殊临床表现(附4例误诊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
13 |
谢其冰,左川,王忠明,林懋贤,杨南萍,刘钢,童浪涛;26例迟发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0年02期 |
14 |
靳兰风,崔润林;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0年01期 |
15 |
何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系统损害(附25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0年10期 |
16 |
朱方石,姚华;金实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观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09期 |
17 |
孙乐栋,周再高,曾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进展[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0年04期 |
18 |
冯卫琴,黄永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瘀血相关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0年S1期 |
19 |
孙乐栋,周再高;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27例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0年03期 |
20 |
沈括,冯建明,孙志新,李文倩,王莉,任敏,孟芳;西宁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102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