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两亲性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

曾文娟  
【摘要】: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在选择性溶剂中发生微相分离,可以形成具有疏水内核和亲水外壳的自组装胶束,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如药物控制释放体系、手术缝合线和骨科固定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本文以聚己内酯(PCL)为疏水材料,聚乙二醇(PEG)或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亲水材料合成一系列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并对其分子结构、胶束化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首先以巯基乙醇(MCE)为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得到端羟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OH)。然后以PVP-OH为大分子引发剂、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引发ε-己内酯(ε-CL)的开环聚合得到两嵌段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己内酯(PVP-PCL)。采用GPC表征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布,FT-IR和1H NMR表征其化学结构,测得PVP-PCL的数均分子量(Mn)为3.9×103,分子量分布指数(PDI)为1.62。并用探针法测得PVP-PCL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仅为1.7 mg/L,说明其自组装胶束非常稳定。同时,用DLS和SEM测得其自组装胶束的粒径为100-200 nm,多分散系数小于0.1,胶束形貌主要为球形。 2.以PEG4000或PEG6000为引发剂,Sn(Oct)2为催化剂,采用开环聚合合成了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三嵌段共聚物。利用1H NMR、FT-IR及GPC表征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量,测得Mn与理论值非常符合,PDI皆小于1.5,聚合物结构中PEG/PCL质量百分比分别为50/50和33/67。荧光探针法测得PCL分子量为4000和8000时共聚物的CMC值分别为0.95 mg/L和0.38 mg/L, CMC值随着疏水嵌段PCL长度增加而减小。DLS测得其自组装胶束粒径为165-218 nm,多分散系数为0.074-0.076。对于固定长度的PEG,随着PCL长度增加,胶束粒径增大;对于同样的亲水/疏水组成,增加其绝对长度粒径也会增大。 3.以芘作为探针,进一步研究了PVP-PCL水溶液胶束的性质。首先研究了芘在胶束相和水相的分布情况,利用分配平衡常数(K)与芘的荧光激发光强度比I336nm/I333nm的关系,计算得到芘的Kv为3.97×105,说明其胶束核疏水性很强。通过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胶束内核的紧密程度,发现当浓度小于CMC值时,由于溶液中预胶束的形成,疏水作用使芘分子增溶到胶束内核,限制了芘的旋转扩散运动,引起各向异性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变大;而当浓度大于CMC值后,每个胶束的分子聚集数不再随浓度增加而变大,核的紧密程度基本不再变化,各向异性值不再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升温过程中,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发现芘在胶束溶液中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升高呈线性降低,但是在53℃出现了拐点,而芘在水溶液中强度变化未出现此拐点,结合微量DSC和光散射法结果,认为PVP-PCL胶束在升温过程疏水内核PCL发生熔融,改变了核内芘所处的微环境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变化率的改变。用时间分辨发射光谱法研究发现在胶束中芘只有一个对应于胶束相的寿命值,说明探针芘分子全部都在胶束相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章文;;阿科玛公司和Purac公司共同开发丙交酯嵌段共聚物[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年12期
2 ;阿科玛和Purac共同开发丙交酯嵌段共聚物[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12期
3 李占伟;贾晓溪;张静;孙昭艳;吕中元;;嵌段共聚物纳米结构设计的计算机模拟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4 王雯雯;张秋禹;尹常杰;张和鹏;;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与控制自由基聚合结合制备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1年07期
5 徐一丁;沈志豪;范星河;周其凤;;聚苯乙烯-b-聚2(5)-乙烯基对(间)苯二甲酸二钠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PET结晶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6 肖成贵;易国斌;肖宏;黄云薇;;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6期
7 吴章奔;牛培利;刘晓芳;姜鹤;唐瑞鹤;邹志宇;刘伟;于荣海;;嵌段共聚物模板法制备CoFe_2O_4纳米有序点阵列[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S1期
8 李延春;刘鸿;黄旭日;孙家锺;;均聚物链吸附在胶束表面上的非平衡态耗散粒子动力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9 齐晓君;刘守信;刘腾;党莉;杨曦;雨薇娜;王红梅;;温度/pH敏感性嵌段共聚物P(HEMA-co-DEAEMA)-b-PDEAM-b-P(DEAEMA-co-HEMA)的合成与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11年15期
10 张立芬;梁勇;孟令芝;;PVP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对超螺旋DNA的裂解活性[J];化学学报;2011年16期
11 赵邦屯;吴圣江;冶保献;;两亲性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J];有机化学;2011年07期
12 张凯;王志远;张莹莹;;两亲性梳型丙烯酸接枝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与溶胀性质初探[J];广州化工;2011年14期
13 李保松;齐宏旭;陶磊;危岩;;生物可降解电活性苯胺聚合物[J];高分子通报;2011年04期
14 周晓明;揣成智;;生物相容性聚酯共聚物PBS-b-PEG的合成与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1年04期
15 孙莺;吴若峰;方未宁;;借助Monte Carlo模拟制备组成均匀的聚丙烯腈/衣康酸[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8期
16 王欣;刘勇;丁玉梅;谢鹏程;安瑛;杨卫民;;材料研究中的介观模拟方法[J];高分子通报;2011年07期
17 袁金颖;闫强;;运用连接子化学合成特定结构功能聚合物[J];高分子通报;2011年04期
18 ;新材料与新工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1年06期
19 高勤卫;李明子;寇琴;吴国成;;丝素蛋白/聚D,L-乳酸共聚物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年03期
20 李翠珍;刘建静;张琰;郎美东;;NMP与ROP相结合制备PCL-b-PSt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波;曹阳;任杰;;两亲性双敏感星形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胶束化[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韩朋;王亚培;许华平;张希;;超分子聚合物纳米容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卜伟锋;;基于多酸-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和囊泡[A];2010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朱学旺;刘鸣华;;两亲性手性高聚物的合成与界面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波;杨淼;张国梁;夏楠;王维;;聚脂肪醚-聚氨酯酰胺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微区结构转变[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何天白;;2011年度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获奖人报告 基于高分子软物质特性构建嵌段共聚物非平衡相[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跃;钱虎军;吕中元;;多分散性对嵌段共聚物相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肖雨;韩耀坤;夏楠;胡敏标;于伟;张子健;王维;;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杂多化合物-聚苯乙烯杂化嵌段共聚物及其自组装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蓉平;左彪;高杰;张丽;王新平;;分子水平研究AB及ABA型氟化嵌段共聚物甲苯溶液气液界面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华道本;唐景;;利用两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做乳化剂制备苯基次磷酸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万杰;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黏弹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侯小东;新型光学活性聚苯乙烯-b-聚乳酸/纳米晶体杂化材料的化学、物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要旸;亲水性聚合物在基因载体、表面蛋白固定及蛋白结晶方面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柳;生物可吸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纳米胶束药物控释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谷巨明;碘仿作链转移剂的氯丁二烯乳液聚合及嵌段共聚物合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张国杰;自洽场理论Fourier空间解法:ABC星型与线型嵌段共聚物相图计算[D];复旦大学;2009年
7 黄秀娟;聚乙内酯基两亲性星形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育才;聚磷酸酯的控制合成及其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陈峥;新型含噻吩或咔唑发光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魏正方;PPO(MePEG)-b-PLLA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林;生物可降解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曾文娟;两亲性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小云;槲皮素聚已内酯—聚乙二醇—聚已内酯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魏芬芬;星型PLA-PEG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药物负载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项怡;两亲性偶氮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溶液中的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柏泽伟;嵌段共聚物与二氧化硅胶体粒子之间相互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鑫;ATRP法合成含糖嵌段共聚物及其自组装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8 张飒;NAS介导可酰胺化的环境敏感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相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旭;pH/温度响应性聚磷酸酯全亲水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胡迪君;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两亲性共聚物的ATRP法合成及其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行为[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珊珊 邵伟 翟光喜;三嵌段共聚物应用于药学研究大有潜力[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沈向明;高效专用绿色[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易继哲;SIS供不应求发展空间大[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乐天 编译;纳米存储10年内会有突破[N];计算机世界;2009年
5 组稿 李法瑞;高分子与现代生活[N];上海科技报;2010年
6 杨栋;吸湿排汗纤维织物染整加工[N];中国纺织报;2004年
7 孙伯庆 栾瑛洁 孙宇;热塑性弹性体的现状与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0年
8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河芳;亚太地区PP市场行情[N];中国包装报;2004年
10 彭展;巴陵石化溶剂型粘合剂专用SBS新牌号国内领先[N];中国包装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