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六铝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新能源二甲醚催化燃烧中的应用

余倩  
【摘要】: “二甲醚化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就新能源二甲醚催化燃烧所用的高温燃烧催化剂六铝酸盐制备方法及其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 选取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助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正庚烷和水构成的反相微乳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相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辛醇和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的比例Km为0.779时形成相对稳定的微乳区。在此反相微乳区内制备六铝酸盐催化剂,考察不同含水量的反相微乳体系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六铝酸盐催化剂BaMnAl_(11)O_(19-δ)进行XRD、BET和TEM等表征,结果显示,在含水量为15%的反相微乳体系中制备出的催化剂具有热稳定性好,均匀有序片状(长为10~30nm,宽为5~10nm)的特点,经过1200℃焙烧4h的催化剂,比表面积仍高达106m~2/g。与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相比,反相微乳法制备的纳米六铝酸盐催化剂具有明显的优势。 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知,超临界干燥法有利于形成大比表面积的六铝酸盐催化剂。对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催化活性考察,结果显示,反相微乳法制备的大比表面积的催化剂BaMnAl_(11)O_(19-δ)比其他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在二甲醚催化燃烧中体现了较高的活性,使二甲醚起燃温度降低到T_(10%)是160℃,在320℃二甲醚的转化率就接近100%。而且该催化剂在连续100小时活性评价实验中,依然保持稳定的活性。回收利用反相微乳液制备的催化剂也能产生较好催化作用,所以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六铝酸盐催化剂是经济可行的。 对所制备的不同镜面离子和不同活性组分掺杂的六铝酸盐催化剂进行TG-DTA、XRD、BET和TEM等表征,并结合二甲醚催化燃烧反应研究,结果表明Ba~(2+)作为镜面阳离子的β-Al_2O_3结构的六铝酸盐催化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La~(3+)作为镜面阳离子的磁铅石结构的六铝酸盐的相转变温度比前者要低。从活性组分Ni~(2+)、Mn~(2+)、Cu~(2+)等掺杂对六铝酸盐催化剂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可知,制备方法和活性组分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主要因素。活性组分Mn~(2+)在二甲醚催化燃烧反应中体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通过对催化剂BaMnAl_(11)O_(19-δ)进行TPO、TPR和XPS表征,发现在二甲醚催化燃烧反应的起燃阶段,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吸附氧起主要作用,催化剂的大比表面积有利于降低起燃温度。当二甲醚燃烧反应平衡后,Mn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六铝酸盐催化剂的晶格氧释放,此时晶格氧在燃烧反应中起主要作用。Al-O的架构为催化剂提供稳定的骨架结构,而在该骨架中引入的Ba,形成牢固的Ba-O使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选取不同的升温速率对六铝酸盐催化剂前驱体进行TG-DTA测定,并对其进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确定六铝酸盐催化剂前驱体的机理函数为:积分式G(α)=[-ln(1-α)]~4,微分式为:f(α)=(1/4)(1-α)[-ln(1-α)]~(-3),反应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控制,计算出的活化能E_α=187.80kJ/mol。Coats-Redfern法与Kissinger法的活化能计算结果一致,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用BP神经网络方法处理数据,建立映射关系。通过设计程序,已初步预测了镧、锶、钡三个系列六铝酸盐的XRD特征峰、杂峰等,以及部分地预测了二甲醚催化燃烧曲线。 由于“二甲醚化学”重要的意义以及二甲醚催化燃烧反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项目的选题具有较大的创新性;研究纳米结构的掺杂型的六铝酸盐催化剂体系和二甲醚催化燃烧的反应行为,研制出二甲醚催化燃烧用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纳米结构的掺杂型的六铝酸盐催化剂,这是本项目的另一创新之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余倩;余林;张绮旎;孙明;凌伟军;许奕祥;;二甲醚燃烧用催化剂BaO·MnO·6Al_2O_3的热分解动力学[J];稀有金属;2010年01期
2 余倩;余林;黄应敏;孙明;成青华;王苑娜;张绮旎;戴振生;;二甲醚燃烧用掺杂钡、镍六铝酸盐催化剂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6年11期
3 李仕禄;二甲醚的生产工艺及技经分析[J];小氮肥;1995年12期
4 正;丹麦一公司开拓天然气直接合成二甲醚的新技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6年06期
5 葛庆杰,黄友梅,李树本;二甲醚的用途及制备[J];石油化工;1997年08期
6 张骏驰,唐宏青;二甲醚工艺技术现状与建议[J];化工设计;1999年06期
7 梁诚;二甲醚的生产技术与市场需求[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0年12期
8 梁诚;二甲醚的生产与发展[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1年04期
9 李仲来;二甲醚生产技术进展综述[J];小氮肥设计技术;2003年03期
10 杨旭,李灿欣;富余焦炉煤气生产二甲醚的技术及经济分析[J];洁净煤技术;2004年01期
11 金丽群;;绿色能源二甲醚[J];杭氧科技;2004年02期
12 王晓辉,王继元,曾崇余;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动力学规律[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5年01期
13 李安梅;新型清洁能源二甲醚的生产和应用[J];安徽化工;2005年03期
14 王一兆;;“煤基合成气一步合成二甲醚工艺技术”通过验收[J];小氮肥设计技术;2005年06期
15 王力平;;二甲醚代油前景广阔[J];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02期
16 ;二甲醚正式作为替代燃料推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7年10期
17 ;我国将发布二甲醚燃料国家标准[J];有机硅氟资讯;2007年09期
18 汪家铭;;达州钢铁集团建设甲醇-二甲醚生产装置[J];化肥工业;2007年06期
19 朱德林;王波;;《城镇燃气用二甲醚》行业标准出台[J];泸天化科技;2007年04期
20 ;二甲醚增值税的降低将有助于其推广应用[J];煤化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1世纪新能源二甲醚的发展前瞻[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张润坤;曹小安;王伟锋;陶颖;;一种基于催化发光的高选择性的二甲醚传感器[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正岩;吕华;;清洁能源二甲醚的制造技术与发展战略[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生全;马志义;王贺武;边耀璋;;汽油车用新型二甲醚燃料的开发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高雷;魏飞;刁士刚;周华群;罗国华;;SAPO34分子筛上二甲醚裂解制烯烃反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龙保;;轻型车用直喷式柴油机燃用超清洁燃料二甲醚时的性能、燃烧及排放特性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付位刚;邵玉艳;杨轶;尹鸽平;;二甲醚在Pt/CNT(碳纳米管)催化剂上的电化学氧化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赵光;房鼎业;刘殿华;;MoO_3/γ-Al_2O_3催化合成聚甲醛二甲醚[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晓东;;丙丁烷与二甲醚比例对OCF发泡及泡沫尺寸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蔡振钦;徐春明;赵锁奇;;二甲醚耦合反应对碳酸二甲酯直接合成反应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倩;六铝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新能源二甲醚催化燃烧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2 张晓;新型二甲醚共轨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菁;掺杂六铝酸盐催化剂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金光;高温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贾美林;甲烷空气部分氧化/二甲醚合成集成工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2年
6 费金华;一步合成二甲醚催化过程开发及CO_2的H_2助活化与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0年
7 侯军兴;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射及发动机燃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滕飞;纳米催化剂的微乳法制备及其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黄秀敏;负载型MoOx/VOx催化剂上二甲醚选择氧化制甲醛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郑建东;掺杂六铝酸盐高温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小军;电控柴油掺烧二甲醚的实验研究及掺烧比确定[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刘国涛;柴油掺烧二甲醚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邹卫兵;二甲醚重整制氢系统的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忠勇;柴油机燃用二甲醚高压油泵密封润滑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唐丽丽;柴油机掺烧二甲醚掺烧比控制方案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李小粉;高比例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及排放过程的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彦巧;二氧化碳催化加氢一步法制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娜;柴油机燃用二甲醚/非标重柴油的燃烧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征;二甲醚/甲醇双燃料均质压燃发动机的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10 姜涛;气相甲醇法年产一万吨二甲醚流程模拟及优化[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方斌;二甲醚规模究竟多大适合国情[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赵和平;二甲醚替代石油需过三关[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其珏;高油价激发二甲醚规模化发展“冲动”[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陈继军;二甲醚:产能扩张渐闻四面楚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戈清平;突破“三重门” 二甲醚亟待国标导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宋莉;二甲醚产业发展加速度[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其珏;甲醇、二甲醚价格连涨近3月[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毛志鹏;群雄竞逐 二甲醚市场风云再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阮晓琴;外资涌入二甲醚 新奥集团获参股[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支维墉;二甲醚推广起步 产业风险不容忽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