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内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评价模式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饭店、俱乐部以及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日益增多。这些场所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恶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其破坏性之强、社会影响力之大已经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灾害种类之一。
我国的安全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因而安全评价工作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安全评价还停留在对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阶段。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工作也相对甚少。相对成熟的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风险评价技术。
开展建筑物内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评价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性,有助于隐患的确定和消除,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更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首先从研究国内外该类场所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全面分析建筑物内人员密集场所特点,并与我国目前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现状分析相结合,归纳分析出该类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建立建筑物内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评价模式。也就是将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与适用范围广泛的MLS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对建筑物内人员密集场所的三个单元进行安全评价……建筑物硬件设施、日常管理和应急响应。从评价结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所有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度排序,为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安全管理决策依据。
|
|
|
|
1 |
;《含能材料安全评价专辑》征稿[J];含能材料;2010年06期 |
2 |
王广亮;化工、石化生产装置安全评价的模式与方法[J];化工劳动保护;1998年S1期 |
3 |
孙连捷;安全评价和安全评价程序的论述[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9年01期 |
4 |
王小群,张兴容;浅述工业企业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5 |
张安明,张延松,秦文贵;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方法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2期 |
6 |
石少华;安全评价活动必须规范有序[J];劳动保护;2005年04期 |
7 |
秦国祥;王旭;;岗位作业条件安全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1989年02期 |
8 |
李达志;;容器内作业气体成份的安全评价[J];中氮肥;1989年04期 |
9 |
王三明,蒋军成,姜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系统安全评价[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年02期 |
10 |
于雁武,于雁荣,袁俊明,刘玉存;乙烯工业中环氧乙烷生产系统安全评价[J];广东化工;2005年02期 |
11 |
王俊;安全评价在中小企业现代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7期 |
12 |
张丽,张礼敬,孟亦飞,陶刚,臧铁柱;虚拟现实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3 |
贾宏禹;周思柱;李美求;;层次分析法在安全检查表中的运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年01期 |
14 |
王红军;张建中;张敏;;强化评价 严格把关 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J];山西煤炭;2006年02期 |
15 |
李庆;李友平;穆敏;;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对比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1期 |
16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安全评价及安全标志等专业服务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J];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11年01期 |
17 |
程卫民,黄元平;煤矿安全评价智能决策支持系统(MSAIDSS)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年S1期 |
18 |
赵正宏,曹汉江,张永平,李天祥;对石化企业安全评价体系的剖析及改进研究[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0年06期 |
19 |
白永忠;如何做好关键生产装置和要害部位的安全评价[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2年02期 |
20 |
;河南省对安全评价机构加强管理[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