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及当代意义

杨燕萍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永恒的思想问题。在人类的不同发展时期,秉承不同文化传统的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的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为解决当代人类正面临的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为我国当下实施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哲学依据和实践指南。 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广度日益宽泛。大片处女地被开垦、森林被砍伐、水源被污染,引起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本国的未来发展问题。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前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梳理,分析了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下,所认知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其对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产生所起的铺垫作用。通过对马克思多本经典原著的解读,系统的分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构建过程,阐明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使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在现实层面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我们按照规律办事,为人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实践方向,有利于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拓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视域。把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主张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本着能促进中国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则,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透过对马克思经典哲学的再研究,能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做出有益的贡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素清;;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1期
2 蔡登谷;;和谐: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理念[J];人民论坛;2010年02期
3 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4 朱泓;;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本真向度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交流;2008年07期
5 李俊斌;胡中华;;论环境法治视阈下生态文明实现之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鲁兴启;;聪明的日本人[J];科学时代;1995年02期
7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研讨会[J];红旗文稿;2005年24期
8 史地;石观达;;江山多娇美如画 万紫千红春满园——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掠影[J];宁夏画报;1999年03期
9 镡鹤婧;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J];理论界;2005年05期
10 王宗海;;也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党的建设;2006年10期
11 王国成;;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2 邵纯;;“人与自然”论纲[J];实事求是;1989年04期
13 黄家瑶;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与现代重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6期
14 胡中华 ,常纪文;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J];前进论坛;2005年06期
15 于景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J];瞭望;1993年45期
16 张平;人与自然的对话(英文)[J];Women of China;2000年12期
17 王玉玲;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J];先锋队;2005年18期
18 赵清治;实现人与自然的永恒和谐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体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19 温馨,温泉;从印度洋海啸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5年08期
20 秋禾;;稻花香里说丰年——话说“人与自然”主题诗词选[J];江苏政协;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启营;;传统文化·人与自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胡延风;姚黎君;;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祥林;;从气候环境危机看人与自然和谐之天人合一[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芳;;敬畏、谦卑的生存伦理准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董祖健;;“人与自然”——西部的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陈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吴尚华;;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兼论新世纪文学的走向与生态文明的建构[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9 陈业新;;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对象[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刘英;;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初探——读《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季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王开宇;生态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小红;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燕萍;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及当代意义[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姜程程;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构建[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赢;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审视[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
5 隋治森;生态矛盾的哲学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时迎文;荀子“天人观”和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万宜伟;触摸大地[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8 杨卫军;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D];河南大学;2002年
9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D];山西大学;2005年
10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平;科学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N];新疆日报(汉);2008年
2 曾海联;促进垦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N];海南农垦报;2007年
3 陈寿朋;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杨会晏 赓金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N];吉林日报;2006年
5 曾繁仁;论生态审美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黄阶彬;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韶关日报;2007年
7 王喜绒 杨晔;人与自然对立中的和谐[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翔;源自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N];青海日报;2009年
9 南通市社科联秘书长 蒋建民;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N];南通日报;2010年
10 云南大学教授 张巨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