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铝溶胶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摘要】: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工程电介质材料的种类及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聚酰亚胺有着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并且纳米技术可以改善传统电介质材料的特性,因此纳米杂化聚酰亚胺材料备受人们关注。杜邦生产的无机纳米杂化薄膜Kapton 100CR由于突出的耐电晕和导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领域。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铝材料,进而制备出了不同掺杂量的单层杂化聚酰亚胺薄膜和三层复合聚酰亚胺薄膜。利用耐击穿测试装置,耐电晕测试装置,介电谱仪,电子扫描电镜(SEM)等,对薄膜的电性能以及表面形貌进行测试和表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单层杂化薄膜的耐电晕时间相对未掺杂薄膜有明显的提高,掺杂层掺杂量为24wt%(以氧化铝计算)的三层复合薄膜耐电晕时间为24.3h相对于相同掺杂量的单层杂化薄膜的耐电晕时间有一定提高,但与杜邦薄膜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的耐电晕时间43.16h还有一定差距。杂化薄膜和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均低于未掺杂薄膜,但三层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明显高于单层杂化薄膜,与杜邦薄膜的击穿场强相接近。在相同频率下,单层杂化薄膜的介电常数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掺杂量的条件下,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在较低频范围内,当频率相同时,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随掺杂量的增大而增大;在较高频范围内,当频率相同时,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随掺杂量的增大而减小。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的测试表明:无机纳米粒子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分散较均匀,有机相与无机相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但与杜邦Kapton 100CR薄膜相比存在部分粒径较大的二次团聚粒子,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
|
|
|
1 |
张明艳,王芳,金镇镐,衷敬和,曾恕金,范勇,雷清泉;无机组分对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电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年06期 |
2 |
王卫华,韶晖;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3 |
童跃进,李小晶,陈守正,李悦生,丁孟贤;聚酰亚胺/无机物纳米杂化材料的研究Ⅱ.聚酰亚胺(TDPA/ODA)-BaTiO_3纳米杂化物的合成与表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4 |
王新波,严明;聚四氟乙烯乳液/二氧化钛涂膜聚酰亚胺[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4年03期 |
5 |
童跃进,李秀茹,陈守正,李悦生,丁孟贤;聚酰亚胺/无机物纳米杂化材料的研究 I 聚酰亚胺(HQDPA/DMMDA)-TiO_2纳米杂化物的合成与表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6 |
李峰,白朔,成会明;纳米碳管[J];新型炭材料;2000年03期 |
7 |
姜立忠,刘久贵,冯玉仲,罗宁,宋芳,武德珍;SolGel法制备PI/SiO_2纳米复合薄膜及结构与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8 |
徐庆玉,范和平,井强山,王洛礼;聚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2年02期 |
9 |
李亚利,梁勇,郑丰,肖克沈,胡壮麒;热处理过程中纳米非晶Si-N-C粉的晶化及微结构变化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6年01期 |
10 |
祖庸,任莉;超微细粉体TiO_2的性能及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6年05期 |
11 |
;信息与动态[J];工具技术;2000年11期 |
12 |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2000年Z1期 |
13 |
;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
14 |
;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
15 |
许秀艳,付国柱,徐瑞芬;纳米TiO_2在涂料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
16 |
李文;武汉大学纳米科技研究成果显著[J];中国建材;2001年07期 |
17 |
子荫
,白杉;纳米塑料性能优异[J];化工时刊;2001年08期 |
18 |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压力传感器[J];稀有金属;2002年01期 |
19 |
魏玲,李慧;“纳米技术”开创21世纪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纳米时代[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20 |
潘家祯;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J];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