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

徐巧玉  
【摘要】:流动层析成像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该项技术在解决多 相流检测问题上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电容层析成像技术以 其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非侵入式、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流 动层析成像技术发展的主流和研究热点,但离实际应用尚有很大距离,因此有待 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本文以基于电容传感技术的电容流动层析成像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 探讨流动层析成像技术在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建模与分析、敏感场分析计算与仿 真、传感器优化设计的有关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阐述课题研究的学术背 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概括总结出流动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指出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优点;讨论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以变分原理为基础,将ECT的有限元边值问题转换为等价 的变分问题,从而建立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在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敏 感场的数学模型,编制有限元的仿真软件,并从不同角度证明电容层析成像系统 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有限元模型,定性地分析电容传感器各结构参数对其 性能的影响,并对传感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8 电极ECT系统的仿真和静态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 0. 9%,因此本文研究成果为在线工业过程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实用化奠定了基 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史志才,黄志尧,王保良,李海青;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图像重建稳定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2期
2 王延平,马宁,苏祥芳,蔡芹,卢振陶,潘敏;电容层析成像[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3 严杰,郭红星,常鸿森,王延平,保宗悌;敏感场在电容层析成像中的分析与处理[J];电子学报;1999年02期
4 王化祥,张立峰,朱学明;电容层析成像系统阵列电极的优化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高彦丽,刘百芬,邵富群,章勇高;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电容层析成像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3年09期
6 邵兴华,陈德运;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吴明阳,周学龙,李长宝,陈德运;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传感器的电路设计[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常鸿森,保宗悌,严杰;电容层析成像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J];物理;1997年09期
9 杨从晶;电容层析成像中场域的一种新剖分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郑贵滨,陈德运,于晓洋;基于遗传算法的两相流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J];计算机仿真;2002年05期
11 颜华,刘春婷,高静;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图像重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2 陈德运,郑贵滨,于晓洋,孙立镌;基于遗传算法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3年03期
13 赵进创,夏靖波,陆增喜,王师;工业过程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硬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9年11期
14 王兴,颜华;工业过程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硬件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1年11期
15 马宁,苏祥芳;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电容层析成像方法[J];电子学报;2000年01期
16 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电容层析成像传感器轴向特性的仿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3期
17 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新型电容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1期
18 陈德运,杨从晶,郑贵滨,于晓洋,孙立镌;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传感器场域新的剖分方法及图像重建[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4期
19 谢代梁,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一种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结构的优化方法[J];机电工程;2000年06期
20 陈德运,郑贵滨,于晓洋,孙立镌;电容层析成像系统传感器的仿真分析及遗传算法图像重建[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斌;刘石;田勇;龙新平;王丽玲;杨永林;;代用炸药压制过程的电容层析成像[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王志春;李文涛;胡晓丽;王建国;;电容层析成像系统抵(ECT)软场特性研究[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新型电容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控技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肖化;胡广莉;何惠玲;保宗悌;;基于两组多层神经网络的电容层析成像研究[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辉;刘存;张亚利;;提高ECT系统成像质量和速度的方法[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阎润生;刘石;王海刚;董向元;;电容层析成像算法的比较[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吴志旺;卢佩;刘成臣;;一种基于CPLD的ECT控制系统的设计[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仇国富;赵建峰;;应用于多相流参数检测的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研究[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9 马平;周晓宁;田沛;;图像融合理论在电容层析成像中的应用[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夏靖波;王师;;粉体速度分布在线测量方法的研究[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电容层析成像反问题求解及图像重建算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泽璞;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与气力输送两相流可视化测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闫润生;CFD和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下行床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李翠环;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构中正则化算法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翠苹;气—固悬浮床流场优化及ECT应用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董向元;电容成像技术在热物理量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7 彭珍瑞;基于LS-SVM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惊涛;脉动热管流型的电容层析成像识别及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雷兢;多相流的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10 孙猛;稀疏气固两相流经旋流浓集的电容层析成像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婧博;电阻/电容层析成像双模态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2 陈智莹;电容层析成像算法的研究和在工程中的最新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潘时林;用于两相流检测的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志林;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电容层析成像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邵兴华;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6 王兴;电容层析成像投影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
7 王文亮;基于ECT的电厂气力输粉管道气固两相流检测[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8 尚艳强;基于DSP的电容层析成像检测系统的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淑荣;电容层析成像中最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禹治坤;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电厂气固两相流检测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