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6.0Zn-2.2Mg-1.6Cu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摘要】: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针对高纯Al-6.0Zn-2.2Mg-1.6Cu铝合金,借助于力学性能、电导率和抗剥落腐蚀性能的测定以及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组织观察和微区能谱分析等手段,对其半连续铸锭均匀化处理、热轧板的固溶处理以及预拉伸板的时效处理进行研究,优化该合金生产过程的几个主要热处理条件,为建立高纯Al-6.0Zn-2.2Mg-1.6Cu铝合板材生产的合适的全程热处理工艺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合金半连续铸锭中存在的478℃开始熔化的低熔点产物在465℃保温12小时即可基本溶入基体,同时部分转变成约490℃开始熔化的S相(Al2CuMg),该S相可通过在465℃保温48小时或多级高温均匀化处理消除。常规工业生产的均匀化处理锭坯的组织中仍存在大量残留S相(Al2CuMg),说明其锭坯均匀化处理温度较低,低于470℃,与前者相比,实验室进行465℃×48h均匀化处理的锭坯的组织中残留的S相并不多。
在465℃×24h均匀化处理的基础上随炉升温再进行485℃×10h的第二级均匀化处理对合金性能影响不大,在此双级均匀化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500℃×2h的第三级高温均匀化处理对锭坯的晶粒尺寸影响不大,略有提高合金的强度作用,但合金的电导率略有降低。
经工厂常规均匀化处理后的铸锭热轧成15mm厚的板材中仍存在少量478℃熔化的低熔点产物和较多的对应488℃熔化的产物,因此热轧板的最初固溶处理温度应低于470℃,首先在固溶处理温度加热空冷再进行第二次常规的固溶处理水淬有利于合金强度的提高。
工厂提供的经双级均匀化处理的铸锭再热轧及常规固溶处理淬火的17mm厚预拉伸板,对第二级时效温度及时间非常敏感,必须严格控制第二级时效温度和时间;对于17mm厚预拉伸板,当第一级时效为107℃×7h,第二级时效温度为163℃~160℃时,对应的第二级时效时间应在12~16h之间。当第二级时效温度为160℃时,其第二级时效时间应达到16h,才能使剥落腐蚀程度小于EB级。
|
|
|
|
1 |
铃木寿;高革;;添加Zr和Cr对Al-Zn-Mg-Cu合金热轧板再结晶的不同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0年02期 |
2 |
高凤华;田妮;孙兆霞;赵刚;;Al-6.5Zn-2.4Mg-2.3Cu铝合金半连续铸锭的均匀化处理[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
3 |
高凤华;李念奎;丛福官;田妮;赵刚;;7050合金半连续铸锭中结晶相及其均匀化处理[J];稀有金属;2008年03期 |
4 |
周松年;;冶金工艺对高强铝合金断裂性能的影响[J];轻金属;1983年09期 |
5 |
马瑞;周娟;肖于德;;制备工艺对高强铝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0年13期 |
6 |
宁爱林,曾苏民;复合强韧化对高强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6期 |
7 |
马瑞;周娟;肖于德;;两种方法制备高强铝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对比[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0年10期 |
8 |
尚勇,张立武;高强铝合金的热处理技术[J];上海有色金属;2005年02期 |
9 |
王晨;周静;杨志峰;邹本杰;;7050铝合金铸锭均匀化过程中相的转变[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7年01期 |
10 |
李晓娜;;用于厚壁铝合金压力容器的搅拌摩擦焊[J];现代焊接;2009年01期 |
11 |
栗丽,李焕喜,周铁涛,陈昌麒,熊柏青,石力开;Zn及Ni元素对喷射成形铝合金组织特征和时效行为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5年03期 |
12 |
纪慧瑜,张修智;铝合金焊接SRDW和LTSH新工艺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01期 |
13 |
宋仁国,张奇志,曾梅光,张宝金;人工神经网络在7175高强铝合金时效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14 |
陈赤囡,苏梅,苏建华;LC4铝合金断裂过程的动态观察[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7年02期 |
15 |
杜爱华;龙晋明;裴和中;;高强铝合金应力腐蚀研究进展[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8年04期 |
16 |
聂祚仁;;铝材中合金元素的作用与发展[J];中国有色金属;2009年22期 |
17 |
关学丰;;当代铝合金的发展趋向[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
18 |
杜爱华;龙晋明;裴和中;范艳芳;王永福;;高强铝合金的强韧化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加工;2008年02期 |
19 |
张修智;顾根富;牛济泰;汪一枬;纪惠瑜;吕世雄;韩秋良;;LY12CZ高强铝合金联合交流等离子弧焊接(ACCPAW)新工艺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1985年03期 |
20 |
郝勇;陈佳欣;孟庆猛;;高强铝合金不同退火温度的组织演变规律研究[J];河南科技;2010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