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脉冲模拟器及其控制研究
【摘要】:
一个实际的电子系统处于金属屏蔽腔体内,不可避免地开有小孔及导线穿入腔体内。外部电磁波通过小孔及线耦合到腔体内,并在导线上感应出瞬态电流,在端接部分感应出电压,由此形成的干扰对系统有破坏作用。电磁脉冲模拟器作为外部高能脉冲激励源,为实验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电磁预测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电磁脉冲模拟器是由脉冲源、前过渡段、中间平行段、后过渡段、负载匹配电阻及其控制电路等所组成的。脉冲源采用5个50kV电容器组成,通过电容器组向负载匹配电阻放电,在中间平行段内产生均匀横电磁(Transvers- e Electromagnetic,TEM)波。本文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 essor,DSP)来对电磁脉冲模拟器进行了控制,通过C语言的软件编程来实现脉冲时间间隔大于15ms、脉冲电压小于50kV连续可调的双指数脉冲波这一功能。
电磁脉冲模拟器的脉冲电源对脉冲波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法对脉冲电源放电回路进行分析,在时域中,建立了脉冲电压和电流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利用Matlab软件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通过理论分析,提出陡化脉冲前沿的具体方案。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电磁场张量法推导出了电磁脉冲模拟器工作空间内电磁场时域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电磁场分布是由模拟器的前、后过渡板及平行板上的均匀分布电流的不同滞后位叠加所产生的,而且具有横电磁波特性。为了验证电磁场时域解析表达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利用偶极子传感器对模拟器工作空间内的电场进行了测量。通过比较可知,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因此,该解析表达式可用于电子系统的电磁效应分析及其预测研究中,并为今后对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电磁场计算奠定了基础。
|
|
|
|
1 |
马国强,孙桂瑛;计算电磁脉冲模拟器传输线电流的等效多端口网络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S9期 |
2 |
祝敏,贺亦成,刘顺坤,郑振兴,周晏,谢彦召;有源光纤EMP测量系统及对EMP模拟器空间场测量[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1年05期 |
3 |
祝敏,贺亦成,郑振兴,焦杰;新型偶极电场探测器及对空间电场的测量[J];传感器技术;2000年04期 |
4 |
肖保明,王泽忠,黄鑫,江峰;电力系统中瞬态干扰的模拟与应用[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4年03期 |
5 |
陈炜峰;陆静霞;蒋全兴;;电磁脉冲模拟器技术回顾[J];高压电器;2008年02期 |
6 |
闫哲;毕晓亮;高俊山;;基于DSP的电磁脉冲模拟器控制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9年02期 |
7 |
肖保明,王泽忠,卢斌先,江峰,张梅;微机保护装置对开关瞬态干扰的敏感度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3期 |
8 |
孙蓓云;谢彦召;相辉;李斌;聂鑫;陈向跃;郭小强;;50kV,1ns前沿高压脉冲源的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年02期 |
9 |
谢佐慰;;美国的核电磁脉冲模拟器[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82年08期 |
10 |
赵梅兰,曹晓哲,王德文,李传胪,刘存华,彭光顺,谭启美;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器及其生物学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11 |
李丁九,陈首燊;核电磁脉冲模拟与脉冲功率技术[J];电工电能新技术;1983年02期 |
12 |
徐亮;;发散线栅电磁脉冲模拟器的仿真及试验[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23期 |
13 |
彭贵新;核电磁脉冲模拟器的发展状况[J];中国航天;1990年11期 |
14 |
刘顺坤,郑振兴,周晏,孙蓓云,祝敏;电磁脉冲模拟器空间场建立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1999年01期 |
15 |
潘晓东;魏光辉;;电磁脉冲模拟器前后过渡段锥角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6期 |
16 |
刘顺坤;韩军;陈向跃;;材料电磁脉冲屏蔽效能的时域测量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9年06期 |
17 |
陈炜峰;蒋全兴;;电磁脉冲模拟器用纳秒脉冲源的研制[J];高压电器;2006年05期 |
18 |
国海广;范丽思;魏光辉;潘晓东;;快沿电磁脉冲模拟器负载匹配仿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7期 |
19 |
翟爱斌;谢彦召;韩军;孙东阳;相辉;;两种高空核爆电磁脉冲下电话机的效应异同性及概率分布[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10期 |
20 |
李云伟;王泽忠;卢斌先;张志军;张芳;;电磁脉冲模拟器仿真与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