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铌酸锶钡/钛酸锶钡复相陶瓷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单连伟  
【摘要】: 本文采用粉末-溶胶法制备铌酸锶钡(Sr_xBa_(1-x)Nb_2O_6, 0.25≤x≤0.75,SBN)和钛酸锶钡(Sr_xBa_(1-x)TiO_3,SBT)两相共存的复相陶瓷,简称SBN/SBT。系统研究了SBN/SBT复相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利用TG-DTA、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LCR数字电桥和静电计等研究了相组成、显微结构与介电性能和热释电性能之间的关系。 采用粉末-溶胶法,当预烧温度为800℃、烧结温度为1250℃、保温时间为3h时可获得SBN和SBT两相微观结构均匀、致密的复相陶瓷。提出了粉末-溶胶工艺制备复相陶瓷SBN/SBT的双相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Nb/Ti比、Sr/Ba比以及La~(3+)掺杂量变化对体系的致密度、颗粒形貌和介电损耗等性能的影响。提出并利用公式Δ(O-Nb)= BE(O_(1s)) - BE(Nb _(3d5/2))和Δ(O-Ti)= BE(O_(1s)) - BE(Ti_(2p3/2)),研究复相陶瓷的Nb/Ti比、La~(3+)掺杂变化对[NbO_6]和[TiO_6]的结构影响,解释了与介电损耗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式Δ(O-Ba) = BE[O_(1s)(I)] - BE[Ba_(3d5/2)]和Δ(O-Sr) = BE[O_(1s)(II)]-BE[Sr_(2p3/2)],解释复相陶瓷中的Ba~(2+)和Sr~(2+)对复相陶瓷介电常数的影响。随着Nb/Ti比接近5:5,O-Nb键和O-Ti键的晶格振动回复力逐渐增加,降低了复相陶瓷的本征介电损耗,Δ(O-Ba)和Δ(O-Sr)则逐渐增加,即复相陶瓷的极化率提高,增加了复相陶瓷介电常数,而复相陶瓷0.7BaO·0.3SrO·0.5TiO_2·0.5Nb_2O_5热释电系数,相对于单相钙钛矿相(Ba_(0.7)Sr_(0.3))TiO_3和钨青铜相(Ba_(0.7)Sr_(0.3))Nb_2O_6温度响应范围明显提高。 采用公式Δ(O-Nb)=BE(O_(1s))-BE(Nb_(3d5/2))和Δ(O-Ti) = BE(O_(1s))-BE(Ti_(2p3/2))和Δ(O-Ba) = BE[O_(1s)(I)]-BE[Ba_(3d5/2)]和Δ(O-Sr) = BE[O_(1s)(II)] -BE[Sr_(2p3/2)],表征La~(3+)掺杂对复相陶瓷的[NbO_6]和[TiO_6]与Ba-O和Sr-O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0.7-z)BaO·(0.3-z)SrO·zLa_2O_3·0.5Nb_2O_5·0.5TiO_2中Nb元素价态不受La~(3+)掺杂的影响,Ti元素价态受La~(3+)掺杂的影响,0.25%mol的La~(3+)掺杂使体系的致密度、颗粒形貌和介电损耗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La~(3+)掺杂使复相陶瓷优值因子的温度稳定性优于0.7BaO·0.3SrO·0.5TiO_2·0.5Nb_2O_5、钙钛矿相(Ba_(0.7)Sr_(0.3))TiO_3和钨青铜相(Ba_(0.7)Sr_(0.3))Nb_2O_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明利;徐明霞;梁辉;李晓雷;徐廷献;;BST–MT复相陶瓷的微观形貌和相组成分析[J];硅酸盐学报;2008年06期
2 李明利;杜丕一;纪松;钱坤明;倪杨;;BST-BZN复相陶瓷的烧结行为和介电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6期
3 胡国辛;高峰;王通;李真;田长生;;Ba_(0.6)Sr_(0.4)TiO_3/ZnNb_2O_6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J];压电与声光;2010年01期
4 李明利;杜丕一;纪松;钱坤明;周宇松;;BST-BSL体系的烧结行为和介电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2期
5 彭娟;单连伟;吴泽;张显友;董丽敏;韩志冬;;铌酸锶钡/钛酸锶钡复相陶瓷制备新工艺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7年11期
6 单连伟;;铌酸锶钡/钛酸锶钡介电常数预测模型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0年05期
7 单连伟;彭娟;张显友;董丽敏;韩志冬;吴泽;;溶胶凝胶工艺中Ni/Ti比对复相陶瓷影响机制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03期
8 李明利;徐明霞;梁辉;李晓雷;徐廷献;;锰掺杂Ba_(0.6)Sr_(0.4)TiO_3-MgTiO_3复相陶瓷的制备和介电性能(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9 王通;高峰;胡国辛;李真;田长生;;Ba_(0.6)Sr_(0.4)TiO_3-ZnNb_2O_6复相微波介质陶瓷的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8期
10 仝建峰;陈大明;;Al_2O_3/Ba_xSr_(1-x)TiO_3复相陶瓷的凝胶注模制备与微观结构[J];真空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11 王通;高峰;胡国辛;刘亮亮;李博;田长生;;Al_2O_3包覆Ba_(0.6)Sr_(0.4)TiO_3复合粉体制备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12 隋万美,陈虹;BN对Sialon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1993年04期
13 岳振星,王晓莉,张良莹,姚熹;Pb(Zn_(1/3)Nb_(2/3))O_3基复相陶瓷的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1997年02期
14 王向东,乔冠军,金志浩;可加工Si_3N_4/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07期
15 张伟儒,李勇,顾培芷,王长文;Si_3N_4/纳米SiC复相陶瓷显微结构的研究[J];现代技术陶瓷;1997年01期
16 ;Pb(Zn_(1/3)Nb_(2/3))O_3基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发展与介电性能的关系[J];硅酸盐通报;1999年01期
17 包亦望,王毅敏,金宗哲;Al_2O_3/SiC复相陶瓷的高温蠕变与持久强度[J];硅酸盐学报;2000年04期
18 樊宁,艾兴,邓建新,高子辉;复相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仿真预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9 王玉春,丘泰,沈春英;添加Y_2O_3的ZrO_2-Al_2O_3复相陶瓷力学性能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3年02期
20 金宇龙;;BSTO/MgO复相铁电陶瓷的调谐性分析[J];中国陶瓷;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建峰;陈大明;;Al_2O_3/Ba_xSr_(1-x)TiO_3复相陶瓷的凝胶注模制备与微观结构[A];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关管用管壳技术进步专辑[C];2007年
2 温兆银;林祖镶;江东亮;顾中华;;以复相陶瓷为基体的表面膜制备技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吴建锋;冷光辉;徐晓虹;刘升升;;用于太阳能热发电输热管道的红柱石基复相陶瓷的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赵忠民;王建江;张龙;闫军;;SHS纳米/微米Al_2O_3-ZrO_2复相陶瓷力学行为[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5 郭兴忠;李文彦;杨辉;徐生富;;红柱石基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及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10年
6 于贵波;赵忠民;王建江;张龙;;重力分离SHS复合管内衬(Al_2O_3+ZrO_2)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与韧化效应[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建江;赵忠民;张龙;闫军;;SHS制备纳米/微米Al_2O_3-ZrO_2内衬复相陶瓷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赵忠民;张龙;尹玉军;许宝才;傅杨;;熔体自生纳米/微米纤维补强复相陶瓷力学性能与韧化[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刘艳改;贾德昌;周玉;;LiTaO_3/Al_2O_3复相陶瓷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伟儒;李勇;顾培芷;;Si_3N_4/纳米SiC_p复相陶瓷显微结构的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连伟;铌酸锶钡/钛酸锶钡复相陶瓷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明忠;钛酸铝/氧化铝复相陶瓷及其梯度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小强;复相陶瓷的结构与性能[D];浙江大学;2003年
4 王玉成;TiB_2-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余明清;氧化锆—氧化铝复相陶瓷的结构、性能与磨损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谭鸿来;材料断裂过程的宏微观研究[D];清华大学;1996年
7 符春林;BST薄膜非线性特性及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吕春菊;高能球磨法制备含硼、碳、氮陶瓷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石小磊;第二相对复相结构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何秀兰;AlN和BN/AlN复相陶瓷的放电等离子烧结及其组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玉;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孙浩然;氧化锆—碳化硅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其冲蚀磨损性能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晓敏;SiO_2添加剂对Al-TiO_2-H_3BO_3体系自蔓延反应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玉春;ZrO_2-Al_2O_3系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5 郑晓斌;钛酸锶钡钙基铁电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陈晓亮;结合相对SiC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李生;矾土基Fe-Al/Al_2O_3复相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8 苏绍华;BaTiO_3基复相陶瓷的放电等离子烧结[D];浙江大学;2011年
9 郭思聪;莫来石—氧化锆复相陶瓷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10 李娜;反应烧结SiC/B_4C复相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张咏晴 陈青 陶洪光 倪国和 姜澎;上海新增7位工程院院士[N];文汇报;2001年
2 王玉广 程洪海;河口区高新技术体健羽丰[N];东营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任丽梅;纳米材料生产有了“标准”可依[N];中国改革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