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固碳藻与煤的低温共炭化转化研究
【摘要】:二氧化碳减排已受到广泛关注,将藻类固定二氧化碳与藻类能源生产相结合,对藻类进行综合利用是目前经济、绿色的碳减排方向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低阶煤进行低温干馏可以得到价值较高的低温煤焦油,对其进行蒸馏、抽提等分离加工可以得到高附加值化工产品;进行加氢催化裂化也可得到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品。轻质化是提高煤焦油分离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能将低温煤焦油转化为轻质油品或萘、酚、蒽和荧蒽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将明显提高煤焦油的利用价值。
本实验采用自行设计的煤干馏实验装置进行了藻与煤低温共炭化实验,采用元素分析、GC-MS、FTIR等方法着重对液体产物煤焦油进行了研究,以探索藻与煤低温共炭化的反应规律及煤焦油的轻质化规律。
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低温煤焦油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轻质化。最优配比(煤样与藻样的比例为20:10)的共炭化煤焦油轻质油组分含量高出常规煤焦油0.8倍;萘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高出常规煤焦油1.07倍;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高出常规煤焦油8.43倍。藻样在整个反应中起到供氢的作用,整个反应涉及到开环反应、脱烷基侧链反应及缩合反应等。
|
|
|
|
1 |
查庆芳,郭燕生,吴明铂,王辉,张玉贞;减压渣油与FCC油浆共炭化的化学组成变化[J];新型炭材料;2002年02期 |
2 |
查庆芳,冀勇,史景利,刘朗,钱树安;石脑油渣油的共炭化改质[J];炭素;1993年02期 |
3 |
郭燕生,陈丽丽,查庆芳,吴明铂;胜利减压渣油与催化循环油共炭化的研究[J];炭素技术;2004年05期 |
4 |
宋怀河,刘朗,王茂章;沥青-重油共炭化制取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初探[J];炭素技术;1994年05期 |
5 |
宋怀河,刘朗,王茂章;煤焦油沥青不同改性产物炭化性质的比较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5年01期 |
6 |
史景利,刘朗,智林杰,张东卿,宋进仁;共炭化剂对沥青浸渍性能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1年02期 |
7 |
解强,陈清如;热处理及与KOH共炭化对深度脱除煤中无机矿物质的促进作用[J];燃料化学学报;1998年05期 |
8 |
查庆芳,张玉贞,郭燕生,吴明铂,王辉,郑中平;减压渣油搀兑FCC油浆制备针状焦[J];炭素技术;2002年04期 |
9 |
宋怀河,刘朗,王茂章,查庆芳,钱树安;沥青-重油共炭化反应机理的研究Ⅰ.原料沥青和共炭化沥青的结构[J];燃料化学学报;1994年02期 |
10 |
;低温煤焦油加工取得重柴油的经验[J];石油炼制与化工;1958年10期 |
11 |
智战平;;神府煤不同煤岩组分与PET塑料共炭化协同效应[J];陕西煤炭;2010年03期 |
12 |
张军民;刘弓;;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J];煤炭转化;2010年03期 |
13 |
邹先忠;;共炭化对热缩聚及炭化工艺过程的影响[J];燃料与化工;2007年02期 |
14 |
孙会青;曲思建;王利斌;;低温煤焦油生产加工利用的现状[J];洁净煤技术;2008年05期 |
15 |
程相林;查庆芳;李学军;杨小军;;煤系中间相成形过程中的共熔效应[J];新型炭材料;2009年01期 |
16 |
;煤焦油简易加工的新方法—回流焦化法[J];石油炼制与化工;1958年11期 |
17 |
周耀坤;李明生;肖树德;;甘肃天祝低温煤焦油加工的初步研究(Ⅰ)——焦化釜直接蒸馏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02期 |
18 |
宋怀河,刘朗,王茂章,查庆芳,钱树安;沥青-重油共炭化反应机理的研究Ⅱ.共炭化反应前后重油的结构分析及共炭化机理的推断[J];燃料化学学报;1994年02期 |
19 |
尹荣鋆;李辉祥;贺楚才;;甘肃天祝低温煤焦油中酚的提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02期 |
20 |
;低温煤焦油的裂解[J];煤炭转化;198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