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喷涂涂层的工艺、组织与性能研究
【摘要】:等离子喷涂是一项重要的表面处理技术,涂层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强化和修复。同时,还可以赋予材料表面特殊的性能,因此等离子喷涂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研究了等离子喷涂在45钢基体上制备Ni60A合金、WC-17%Co硬质合金和Al_2O_3+13%TiO_2陶瓷涂层的工艺,并对喷涂涂层的孔隙率、显微硬度、结合强度进行了测量。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比较了几种涂层与Cr12MoV钢的耐磨损性能。同时,利用Ansys软件对涂层的热应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梯度涂层进行比较,为今后涂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试验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喷涂层为典型的层状结构,与基体的结合主要为机械结合。Ni60A涂层的孔隙率最小,结合强度最高,而WC-Co的显微硬度最高。喷涂颗粒在形成涂层时发生了较为复杂的相结构转变,这对涂层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油润滑磨损条件下,涂层的耐磨性都高于Cr12MoV,其中WC-Co涂层的耐磨性最好。Ni60A为以微切削为特征的磨粒磨损为主,并伴随疲劳剥落。AT13涂层和WC-Co涂层主要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磨粒磨损和粘着转移磨损。固定磨粒磨损时,AT13和WC-Co涂层磨损性能好于Cr12MoV钢,而Ni60A涂层比Cr12MoV钢稍差。Cr12MoV钢和Ni60A涂层为犁切式的磨粒磨损,AT13和WC—Co涂层是以涂层微区剥离和脱落为特征的磨粒磨损。
涂层的应力在结合面附近发生突变,WC—Co和Ni60A涂层的最大应力出现在涂层与基体的分界面附近,AT13涂层的最大应力出现在陶瓷层与底层的分界面处。AT13和WC-Co涂层中主要存在着轴向拉应力,Ni60A涂层中主要存在较小的轴向压应力。梯度涂层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残余热应力对涂层的破坏。
|
|
|
|
1 |
刘正义;陈汉存;庄育智;许麟康;;SiO_2添加剂对等离子喷涂ZrO_2-Y_2O_3涂层性能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3年12期 |
2 |
杨涛,叶锐曾,孙金贵,吕反修,李冰;CoNiCrAlTaSiY涂层抗热腐蚀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1995年02期 |
3 |
李言祥,马剑;铝表面等离子喷涂陶瓷层的激光改性[J];新技术新工艺;1998年06期 |
4 |
江志强,席守谋,李华伦;激光表面重熔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的研究与发展[J];材料工程;1999年01期 |
5 |
;金属喷涂工艺与设备[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2年06期 |
6 |
蒋驰;肖云峰;税毅;王术刚;;飞行粒子特征参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J];新技术新工艺;2005年09期 |
7 |
肖明清;吴瑞祥;李长青;;等离子喷涂NiCrBSi合金涂层的高温性能[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7年03期 |
8 |
路学成;阎殿然;张建新;何继宁;董艳春;;等离子喷涂用纳米Al_2O_3/TiO_2团聚粉体的制备[J];机械工程材料;2007年06期 |
9 |
刘占民;邹海霞;潘腾;陈飞;;瓦楞辊表面等离子喷涂Cr_2O_3涂层性能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09期 |
10 |
路学成;阎殿然;;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涂层研究[J];热处理;2009年04期 |
11 |
姜超平;陈宏;郝建民;;等离子喷涂钼的氧化行为与性能分析[J];铸造技术;2009年07期 |
12 |
王敏;王海东;;等离子喷涂Ni基WC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年12期 |
13 |
田宗军;高雪松;黄因慧;刘志东;沈理达;王东生;;TiAl合金表面等离子喷涂MCrAlY涂层热腐蚀行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8期 |
14 |
HantzzsChe,H;Eabelt,K;;等离子喷涂碳化钨涂层的磨损[J];过程工程学报;1976年02期 |
15 |
陈学定,大森明,荒田吉明;低电压等离子喷涂TiO_2涂层光电流特性的研究[J];焊接学报;1990年03期 |
16 |
江晓乐;吴花秀;潘微;;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的精密加工技术初探——普遍磨料砂轮磨削试验[J];材料保护;1990年12期 |
17 |
王爱华,谢长生,朱蓓蒂,陶曾毅;激光技术改善等离子喷涂陶瓷层性质的研究与进展[J];激光技术;1995年02期 |
18 |
邵刚勤,潘牧;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研究动态[J];材料导报;1996年04期 |
19 |
朱胜;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强化EF2000欧洲歼击机部件[J];中国表面工程;1997年01期 |
20 |
薛家祥,黄石生,赖乙宗;大功率等离子喷涂逆变器的研究[J];电焊机;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