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四辊板带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研究|

张显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轧制设备继续向着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与高精度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轧制过程中巨大的动载荷对设备的安全生产影响日益突出,轧机主传动系统破坏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损失惨重。深入开展对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动力特性和承载能力研究,对于提高轧机生产能力,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热轧带钢厂R3四辊板带轧机为例,对其主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了探讨、研究。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扭振理论研究,对R3四辊轧机主传动系统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建立了该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程序编程计算出了该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主振型、动态响应和扭矩放大系数TAF,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符。 运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对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扭转变形和扭转刚度进行了分析计算。在进行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扭振分析时,发现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扭转刚度对主传动系统扭振的影响十分巨大。并依此提出了在研究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时,必须计及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扭转刚度的观点。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轧机主传动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主要零件进行了分析,发现现有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结构不合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设计理论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方法,对轧机万向联轴器结构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该万向联轴器结构改进及参数优化方案。 本文还对辊端扁头和扁头套之间的间隙对万向联轴器的强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发现辊端扁头与扁头套之间的间隙大小对辊端接头的强度影响极大。随着该间隙的增大,该处的应力显著增高。当接触带由衬板槽宽度的1/2(此时衬板与衬板槽几乎完全接触)减小到1/8(此时衬板与衬板槽只有很窄的接触带)时,该处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了52.2%。过大的间隙是造成万向联轴器断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提出了应对加工、安装、维护等环节严格加以控制,确保该处间隙不大于设计值。 本文的研究成果已被该热带轧钢厂全面采纳。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该轧机主传动系统进行改造后,其主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设备事故率大大降低。本文的研究对同类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动力特性的研究及其改造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铮;;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分析的主从自由度模型[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2 王泽济;王瑞庭;张向军;;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分析[J];冶金设备;2010年06期
3 张文胜;石秀峰;;2300mm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技术改造[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年06期
4 周建刚;;立辊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的数值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7年11期
5 郭香云;张瑞成;陈至坤;童朝南;;具有不确定性的轧机主传动系统机电振动H_∞控制研究[J];电气传动;2008年04期
6 周金宇;陈占福;;考虑间隙时粗轧机主传动扭振分析[J];重型机械;2006年03期
7 周金宇;陈占福;;粗轧机主传动扭振分析[J];钢铁;2007年05期
8 张守云;李春亭;;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仿真分析[J];重工与起重技术;2008年02期
9 李爱红;;粗轧机主传动装备扭振模态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36期
10 关丽坤,施磊;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的数值分析[J];重型机械;1999年05期
11 宋司兵,于维民,王景波;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计算研究及软件开发[J];一重技术;2002年Z1期
12 王章海,王德俊;轧机主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在CAD系统中的集成[J];冶金设备;1999年01期
13 周建刚;任学平;;热带钢连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动态研究[J];鞍钢技术;2007年01期
14 周红;刘佳冰;;轧机主传动系统减振设计[J];一重技术;2009年04期
15 王怀民;刘正士;;四棍热轧机机架动态特性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6 董庆荣,王广义,王洪志,芦亚伟;邯钢3000mm轧机主传动系统[J];冶金自动化;2003年S1期
17 焦爱胜;刘立美;;数控铣床主传动系统动态设计[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18 李友荣;喻维纲;肖涵;;热轧机主传动系统疲劳设计负荷选取原则与方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9 丁志勇;;中厚板轧机轧辊轴向力及主传动扭振分析[J];轧钢;2009年04期
20 王章海,王德俊;轧机主传动系统动态特性计算与分析[J];力学与实践;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宗;樊凤杰;;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盲源分离方法研究[A];2010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致政;王新亭;倪新宇;王传斌;宋锐;;轧机接轴弯矩动态测试信号分析及评价[A];冶金轧制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军堂;常领;李俊林;王亚娥;;3300mm轧机换向辊道的改造[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汇荣;程东生;;八一钢厂1420冷连轧机组辊系设备的改造[A];第七届中国轧机油膜轴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裴俊杰;;轧机电动压下位置自动控制-APC的新思路[A];冶金轧制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瑞苹;;强迫宽展孔型在热轧窄带钢中的应用[A];2006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李惠光;王琦;潘俊;;森吉米尔20辊轧机板形检测显示系统[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8 孙占山;焦振永;;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的应用与维护[A];2009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厦工杯>工艺征文论文集[C];2009年
9 褚建东;董砚;孙鹤旭;梁涛;;基于信息集成的轧机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系统[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广文;;轧机支承辊轴承的使用分析与再修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东晓;轧机非线性振动建模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2 王国才;饱和地基上基础的扭转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吴应凯;RWD随钻扩眼下部钻具组合设计与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李向华;上海磁浮轨道巡检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孟宗;轧机传动系统扭振测量模型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6 刘峻华;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伟;汽车传动系用双质量飞轮的设计方法与扭振隔振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高英杰;轧机AGC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0年
9 吴大志;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与圆形基础的扭转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吕永桂;基于压电致动器的柔性构件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显;四辊板带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2 黄晓刚;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李宝童;“1+4”热连轧线轧机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鄢良国;QPG160高卷扬启闭机主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数字仿真[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佘艳祥;六辊可逆冷轧机轧制力能参数及主传动系统的辅助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杨新;2450轧机主传动系统改造方案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马华;1580PC轧机F2机座主传动系统扭振研究和动态强度校核[D];燕山大学;2006年
8 刘莺;R2轧机主传动系统有限元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9 吴文利;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强度及自激振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10 葛良水;轧机轴承座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栗殿刚 通讯员 张清华;舞钢4200毫米轧机获“功勋轧机”称号[N];中国冶金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廖艺;一起诉讼引发的反专利垄断话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王业科 赵吉成 付建辉;中冶赛迪技术总负责建设唐山丰南酸洗轧机联合机组[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4 ;意大利Arvedi新建串列式六辊冷轧机试车速度创世界纪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5 先越蓉;5m轧机开发K70焊管坯[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6 肖华堂;八钢改进洋轧机效益滚滚来[N];中国冶金报;2000年
7 蔡静 王忠侠;鞍钢60万元酬谢一重[N];中国工业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舒化英 蒋云鹏;“傻瓜轧机”擀出钢板薄如纸[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长材现代化生产用连铸机及轧机[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10 朱敏之 曾小敏 罗媛群;中冶赛迪首次向日本出口轧机设备[N];中国冶金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