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后止疼机理分析
【摘要】:目的:椎体成形术于1987年首次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其在外科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展,目前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或其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其止疼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尤其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病例中,疗效显著,据报道其止疼率可达到90%以上,新近发展的椎体后凸成型术作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止疼效果,它是在原来椎体成形术式的基础上,利用球囊在压缩的椎体里进行扩张,使椎体的高度有所恢复,然后再将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椎体内,填充空腔,使压缩的椎体成功复位,尽管临床疗效明确,但其具体的止疼机理,却众说纷纭,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病例研究和观察,探讨并分析其止疼的机理。
方法:取我科自2008年2月-2009年8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0例,术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纳入标准:60岁以上,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症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包括新鲜的骨折和陈旧的骨折,椎体前缘和后缘无明显破裂,非过敏体质;排除标准: 60岁以下,椎体压缩严重伴椎体后缘破裂严重,伴有神经压迫或损伤症状,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骨质疏松、骨质正常,过敏体质。椎体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T7-L3,其中单椎体压缩骨折11例,多椎体骨折19例,共50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5ml ;按骨水泥的注入量和球囊扩张的程度分为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这里的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不是根据骨水泥量的大小来分组,而是根据球囊扩张的程度与骨水泥量之间的关系来分组,是一个相对值,小剂量组为骨水泥的注入量略小于球囊扩张的范围,常规剂量组为骨水泥等于或略大于球囊扩张的范围,对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术前、术后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对所有患者结合术前术后X线光片测量椎体恢复的高度,椎体高度恢复值小于5mm为A组,大于5mm为B组,对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术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合各组术前、术后VAS评分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值、术中手术操作过程来探讨疼痛缓解的原因。
结果:
1根据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除1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无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将其剔除),其余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
2小剂量组共17例,术前评分平均分值为8.296±0.201,术后评分平均分值为1.859±0.240,常规剂量组共12例,术前评分平均分值为8.483±0.940,术后评分平均分值为1.350±0.762,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剂量骨水泥也可以达到止疼效果。
3根据椎体高度的恢复值分成的两组A组(5mm)和B组(5mm),其中A组患者共18例,椎体高度平均恢复值为3.686±0.740mm,B组患者共12例,椎体高度恢复的平均值为6.433±0.730mm,对两组止痛效果进行评价,两组在椎体高度恢复上有明显差异、术后止痛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手术不应过分追求椎体高度的恢复而增加骨水泥的注入量。
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止疼的原因除骨水泥本身的热效应、稳定力线外,还主要是因为手术对椎体的减压使椎体内淤血、代谢物的排出,与椎体的高度和骨水泥的注入量无关,因此手术中不应过分追求椎体高度的恢复,另外术后的效果还和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的技巧密切相关。
|
|
|
|
1 |
陈富,邓忠良,柯珍勇;椎体静脉造影有利于减少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外漏[J];重庆医学;2005年04期 |
2 |
李越,杨光毅,王宏;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防治[J];四川医学;2005年06期 |
3 |
顾冬云;戴尅戎;张鹏;;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年06期 |
4 |
王建伟;;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年03期 |
5 |
邓凯,金海涛,张海燕,孟晔;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2年34期 |
6 |
陈强,李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
7 |
余宏建,韩萍,冯敢生,梁惠民,郑传胜,汪兰,李国生,万智勇;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11期 |
8 |
李楠,张贵林,张波,公茂琪,王满宜;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07期 |
9 |
倪才方,杨惠林,唐天驷;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年04期 |
10 |
孙强;赵德伟;王本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癌[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6年03期 |
11 |
魏海森;刘永丽;;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J];中外医疗;2009年06期 |
12 |
周建中;王振豫;周志刚;孙惠芳;;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年04期 |
13 |
周长民;赵勇;丁八一;樊强;满涛;;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胸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年10期 |
14 |
陈焕诗;许峰;韦江波;;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局部渗漏对机体的影响及治疗对策[J];颈腰痛杂志;2011年02期 |
15 |
毛燕君,王永春,胡亚琴;61例椎体成形术的介入护理配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年S1期 |
16 |
李健,徐晖,高梁斌,曾勉东,张在恒;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17 |
林二虎;镇万新;;椎体成形术的研究和进展方向[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7年02期 |
18 |
吴义龙;庄科雄;;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0年04期 |
19 |
郭家伟,郑召民;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物的研究现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3年01期 |
20 |
郭家伟,郑召民;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02期 |
|
|
|
|
|
1 |
张晓文;张春;俞华军;郭峭峰;马苟平;钟甫华;;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分析[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2 |
王振豫;周建中;王庆国;周志刚;江波;陈学军;管生;马南;;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附24例分析)[A];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
3 |
俞华军;张晓文;张春;郭峭峰;马苟平;;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分析[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4 |
王振豫;周建中;王庆国;;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附24例分析)[A];河南省第二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新乡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河南省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新乡市影像诊断新进展与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5 |
杨惠林;王根林;;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A];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暨上颈椎伤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
6 |
黄觅;郑启新;;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问题的临床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7 |
张贤;杨惠林;田小武;陈剑峰;朱国华;戴训刚;邹华伟;;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8 |
王振堂;;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
9 |
刘丹;吴震东;黄宰宇;王勇;张磊;应志豪;王圣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10 |
刘丹;吴震东;黄宰宇;刘军;王勇;张磊;应志豪;王圣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