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内皮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的定义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a Heart Disease)。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性反应学说”,认为动脉内膜损伤是各种病因所致的最终结果。粥样硬化病变是动脉内膜对损伤作出的炎性-纤维增生性反应,结果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紊乱。内皮细胞通过分泌、合成代谢、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MS)的组成成分之一。独立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LDL-C)、肥胖等,餐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是导致AS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1]。由于人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均处在餐后血脂的不断代谢中,空腹血脂水平难以客观地反映这一代谢的动态变化。近年来,餐后TG水平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一大研究热点。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稳定粥样斑块等作用的他汀类药物。
目前,尚无明确的冠心病患者进食高脂餐后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对损伤内皮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不同饮食结构形成的餐后TG水平与内皮功能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内皮功能的影响,为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提供合理的饮食及用药指导。
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就诊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所有患者均需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及分型标准;空腹甘油三酯(TG)2.0 mmol/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2 mmol/L。排除标准:4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继发性高血压、各种急慢性感染、严重创伤及大手术、脑卒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代谢型疾病等。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各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TC、TG、HDL-C、LDL-C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高脂饮食组、低脂饮食餐组、药物干预组,各20例)进行脂肪餐负荷试验,并于空腹、2h、4h采集肘静脉血2ml,进行血脂测定,同时于以上各个时间点采用肱动脉超声测量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low-mediated Dilatation, FDM)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ation, NDM)以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ed Diation, 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othelium-independented Diation, EID),最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结果:
1高脂饮食组和药物干预组,餐后2h、4h TG水平均较空腹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TC、LDL-C、HDL-C无明显改变;低脂饮食组,餐后TG较空腹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C、LDL-C、HDL-C亦无明显变化。
2各组间比较,高脂饮食组和药物干预组较低脂饮食组在2h、4h血清TG均升高,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髙脂饮食组较药物干预组4h血清TG值稍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2h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3高脂饮食组,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由空腹状态的(3.38±2.34)%降至餐后4h的(1.27±2.31)%,具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干预组,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空腹受损(P0.05),由(3.27±2.56)%降至餐后4h的(2.11±1.07)% ;低脂饮食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无明显改变(P0.05)。
4组间比较,三组间4h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药物干预组较髙脂饮食组受损程度较轻(2.11±1.07% VS. 1.27±2.31%)。
结论:
1本研究证实了冠心病患者进食髙脂餐后血清TG随着时间的变化显著升高,给予负荷量80mg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血清TG在4h低于高脂饮食组。说明阿托伐他汀后能降低TG水平,抑制其餐后升高。
2髙脂饮食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在4h显著受损,药物干预组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空腹同样受损,但受损程度低于高脂饮食组;低脂饮食组餐后内皮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无明显变化。说明阿托伐他汀能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
|
|
1 |
冯国光,周锡庚,郁宝铭,董才如,施瑞庭,蔡杏兴;粪胆汁酸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2 |
王萍玉,张亨菊,吴玲,顾光,王束玫,刘国庆;高脂饮食诱导不同肥胖度大鼠模型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7期 |
3 |
陆元善;范建高;方继伟;丁晓东;杨兆瑞;;瘦素及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在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19期 |
4 |
王重建;杨年红;许明佳;武颂文;杨雪锋;刘烈刚;孙秀发;;PYY3-36与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的关系[J];卫生研究;2006年01期 |
5 |
赵焕堂;洪绍彩;李奕;农耀明;赵丽霞;;普罗布考对高脂兔脂肪肝形成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6年08期 |
6 |
刘源;陈真;钱之玉;;丹红脂肝清胶囊对实验性大鼠脂肪肝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年07期 |
7 |
张晶;吴尚洁;;高脂饮食兔肺泡巨噬细胞NF-κB的表达及立普妥对其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
8 |
朱乃训;冯毅;张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与高脂饮食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5期 |
9 |
张海峰;何玉秀;陈玉娟;焦广发;程丽彩;吴卫东;岳静静;;运动训练预防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
10 |
王香婷;朱晓红;魏民;赵润生;吴中秋;;消痰活血降脂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调血脂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2期 |
11 |
张小华;张汝学;贾正平;李茂星;王娟;刘景龙;;高脂饮食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年05期 |
12 |
战锐;冷雪;刘晓华;闫立成;王立群;钱令嘉;;高脂饮食对大鼠血浆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血管损伤的关系[J];营养学报;2008年05期 |
13 |
李武;施用晖;杨瑞丽;岳鹏;乐国伟;;硫辛酸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氧化还原状态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03期 |
14 |
孙颖;刘毅;张捷;崔彬;孔磊;赵家军;;罗格列酮对高脂饲养大鼠骨骼肌AMPK活性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
15 |
唐勇;宋光耀;杨秀红;张明明;张蕾;郝欣欣;;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酶的表达及罗格列酮的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11期 |
16 |
程臻;王枫;曹子鹏;张文斌;侯祥红;;高脂饮食对老年大鼠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2期 |
17 |
杨丽君;朱运贵;;伊曲康唑胶囊在健康人高脂饮食后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年07期 |
18 |
毛钊;杨俭;董震;徐辉;;二肽基肽酶Ⅳ在Ⅱ型糖尿病大鼠牙龈表达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年08期 |
19 |
刘锋;许继凡;罗婧;石小凤;王苏燕;向志钢;;高脂饲料诱导小鼠脂肪肝模型的建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3期 |
20 |
吕齐欢;王佑民;丁晓洁;程媛;;吡格列酮对高脂喂养SD大鼠visfatin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