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胶质细胞激活对皮质神经元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李晓峰  
【摘要】:目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以神经元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病理改变,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且预后较差。研究表明,DAI后脑功能障碍不仅是由于最初的机械外力等作用所致的原发性损伤,很大程度上与损伤后发生的复杂的神经元“二次打击”(神经元继发性损伤)有关[2],其继发性损伤是指损伤后一系列生化和细胞反应导致的延迟性轴索断裂[3]。 前期实验已经观察到DAI后,在β-APP阳性表达的轴索周围有大量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已有研究表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出现“呼吸爆发现象”,产生数量惊人的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还可引起细胞成分脂质、蛋白之间相互交联,损伤神经元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作为存在于胞浆和线粒体中的一种金属蛋白酶,其活性高低可间接反映组织自由基的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程度。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作为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受到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攻击后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之一,其含量变化可间接反映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因此,神经损伤的机制不仅限于直接的细胞因子作用,小胶质细胞激活后产生的毒性作用或许更为重要。然而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是否可通过介导氧化损伤途径参与皮质神经元的迟发性进行性损伤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采用乳鼠大脑皮质原代培养,首先给予一定量Aβ1-40诱导激活小胶质细胞,再用其条件培养基刺激皮质神经元。通过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系统观察小胶质细胞是否对皮质神经元造成氧化损伤,以此探讨在体外实验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与皮质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乳鼠(24h内)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可溶性Aβ1-40诱导激活小胶质细胞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分泌量以确定小胶质细胞最佳活化状态。加入米诺环素后用Real Time PCR法和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的表达变化,观察其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再用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刺激原代培养的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2Aβ-MCM组、1/4Aβ-MCM组、1/8Aβ-MCM组。每组包括5个时间点:1h、3h、6h、12h、24h。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皮质神经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高低,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此观察神经元的氧化损伤程度。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均数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作两两比较。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Aβ1-40对小胶质细胞的诱导激活及米诺环素的抑制作用: ELISA法结果显示,1μM Aβ1-40孵育6h能成功诱导激活小胶质细胞分泌TNFα、IL-1β,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这种诱导激活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加入0.2μM米诺环素后Real Time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均表明,米诺环素可明显抑制小胶质细胞TNFα和IL-1β的分泌,MC+Aβ组与A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我们选用终浓度为1μM的Aβ1-40孵育小胶质细胞6h后的培养上清作为最佳条件培养基刺激皮质神经元。 2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对皮质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 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条件培养基刺激后,皮质神经元SOD活力值均低于对照组,以1/2Aβ-MCM组最明显,24h达到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随刺激时间延长及刺激因子含量增加而渐低的趋势,而1/4Aβ-MCM组和1/8Aβ-MCM组各时间点皮质神经元SOD活力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MD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以1/2Aβ-MCM组最明显,24h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有随刺激时间延长及刺激因子含量增加而渐增的趋势。 结论: 1成功建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促皮质神经元氧化损伤模型。 2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对皮质神经元造成损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伟,付荣新;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1999年05期
2 李红,许可,熊静宇;针灸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3 刘观昌,李汝芹;脑梗塞患者不同时期血清SOD和MDA含量的研究[J];菏泽医专学报;1997年01期
4 杨修益,丁克祥,肖粤,朱兆洪,刘建勤,屠玮武;恒定磁场对小鼠自由基相关成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年06期
5 冯明功,华宗祥,林芃,范钦信,徐建余,罗玲,户万秘;煤工尘肺患者血一氧化氮和过氧化状态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6 侯俊,孙栩;混苯作业人员脂质过氧化水平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杨新宇,王建光,李新成,张涛,白书阁;不同剂量大枣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SOD活性和MDA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2期
8 刘艺敏,张欣文,徐思红,张志强,陈芳,徐曼妮;3种保健食品对大鼠血清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1期
9 杨在富,杨景庚,高光煌,张桂素,罗振坤,陈虹霞,胡正荣,沈乃贗;低强度532nm激光的抗氧化损伤效应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10 吴晓光,杨松鹤,陈志宏;何首乌颗粒抗自由基作用的实验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1 李华喜,林华,张正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28例观察[J];成都医药;2004年03期
12 沈文英,翁文亮,郭芋根;血镉含量与SOD、GSH-PX及MDA的关系[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2年02期
13 杜光明;李喜枝;赵红缨;王晋;郝正前;;华佗再造丸对大鼠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1993年06期
14 胡小平,黄忆明,周光宇;灵芝发酵液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1997年02期
15 李方勇,叶希韵,王耀发;雌二醇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抗氧化活力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16 周虹,王玲,郝晓敏,高云瑞,李文汉;小檗胺及喜得镇对实验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年02期
17 陈可芸,卢江,赵克华,杨富清,姚光,杨振武;调和油中不同饱和程度脂肪酸配比效应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8年05期
18 周迎春;脑脉通口服液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19 马建国,冯凯,徐明,巴丽,张晶,何世东;坐骨神经损伤对大鼠肌重及血清SOD和MDA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20 冯明功!116622辽宁省大连市,陈群,徐建余,张尚明,罗玲,张巍峨,陆文虎,芦书文;血液NO、SOD、MDA与煤工尘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冷静;沈彤;朱启星;;三氯乙烯致敏豚鼠肝脏MDA含量和SOD活力的测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黄宏兴;;中药骨康方对去势大鼠血清中SOD和MDA调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3 黄俊杰;赵善民;黄彦峰;农文田;邓彩霞;颜小芳;吴贤俊;陈永兰;;川芎对慢性衰老小鼠大脑皮层SOD和MDA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4 刘红旭;李爱勇;;参元丹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MDA、SOD水平的影响[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昱;王允亮;;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肾脏皮质SOD和MDA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蕾;刘志国;邹德威;化楠;李建忠;徐冰心;张坚;常李荣;;新型推进剂硝酸羟胺对大鼠血清血清SOD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7 王茜;杨九光;龙村;;高氧管理对深低温停循环兔脑SOD、MDA、糖原及乳酸等的影响[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张昱;王允亮;;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肾脏皮质SOD和MDA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马丽俐;Paul Wang;;栀子对紫外光诱导的豚鼠光老化的模型血清和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大林;金保方;张新东;高永金;薛宇阳;叶佳;夏国守;徐福松;;益心康泰胶囊对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质量和精浆MDA、SOD的影响[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观察[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保护中的可塑性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3 汪琦;SDF-1α诱导小胶质细胞定向趋化对阿尔茨海默病Aβ清除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明朝;小胶质细胞活化在铅诱导学习记忆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渠文生;小胶质细胞EGFR通路调控对脊髓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聂永慧;β-淀粉样蛋白及小胶质细胞神经元毒性作用的体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7 陈侠;干扰素-γ抑制小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8 孙珊;脊髓胶质细胞参与电针对关节炎大鼠痛敏反应的抑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沈伟;美满霉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褚玉霞;脊髓小胶质细胞调制痛觉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效应-P2X7受体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开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MDA、SOD、ox-LDL水平及依达拉奉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百玮;海洛因成瘾大鼠脑NO、MDA、SOD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宋联进;降粘抗栓片Ⅲ号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及对血清MDA、SOD、Hcy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柴慧娟;睡眠剥夺对心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5 魏建华;耳针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6 梁瑞峰;甲醛引起小鼠体内免疫毒性和氧化损伤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7 程佳;三种中药口服液对低温导致的肉鸡腹水综合征预防效果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8 崔彦;白花蛇舌草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9 尕丽娜;红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10 刘茜;小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大鼠MDA、SOD及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D];陕西中医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珩 陈哲 本报记者 王富亮;人类健康的保护神——植物SOD[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记者 王富亮 通讯员 陈哲;SOD学术研讨会开幕[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富亮 通讯员 陈哲;助推科普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SOD[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王珩;人类健康的保护神——植物SOD[N];大众科技报;2009年
5 兆军 原驰 遥远;我国拥有大批量生产人源SOD能力[N];吉林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兆军;我国拥有大批量生产人源SOD能力[N];科技日报;2010年
7 张中桥;局灶性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产生组织损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魏崇赞 记者 张雁飞;江苏省首家SOD果蔬生产企业成立[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9 记者 张文智 通讯员 张军剑;庆城“SOD”奶蜜苹果论个卖[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高菲;仁存渡林场SOD苹果论“个”卖[N];宁夏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