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例特点研究
【摘要】:目的: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使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使脑卒中的预后差,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增加。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逐渐增加,糖尿病性脑梗死已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比较糖尿病脑梗死与非糖尿病脑梗死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提高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认识水平,为早期预防和临床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了2011年7月至2011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并于发病一周内入院。年龄30~90岁,平均年龄61.63±11.44岁,男性占55%,男女比例为1.22:1,所有病例均排除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恶性肿瘤、全身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等。依据有无糖尿病病史,并排除应激性高血糖后,分为病例组即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即非糖尿病组,各50例。其中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两组之间进行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病前TIA、吸烟史、饮酒史)、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实验室指标(血脂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脑梗死进展、脑梗死复发以及影像学特点的比较,应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1.1性别及年龄
病例组50例患者中,男性23例(46%),女27例(54%),平均年龄62.32±10.98岁,首次脑血管病发病年龄61.24±10.31;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2例(64%),女18例(36%),平均年龄60.94±11.94岁,首次脑血管病发病年龄59.92±11.16。两组比较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以及首次脑血管病发病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其他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比较,糖尿病组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A发作及吸烟饮酒史没有明显差异(p0.05)。
2实验室指标
糖尿病组入院时血浆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临床特点
3.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例组50例患者中,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6例(52%),中度神经功能障碍24例(48%),无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者;对照组50例患者中,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1例(62%),中度神经功能障碍19例(38%),无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者,两组比较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内轻度、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亚组之间比较,入院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
3.2病情进展:病例组50例患者中出现病情进展者13例(26%);对照组50例患者中出现病情进展者4例(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更易出现病情进展。
3.3脑梗死初发与复发:病例组50例患者中初发脑梗死29例(58%),复发脑梗死21例(42%);对照组50例患者中初发脑梗死39例(78%),复发脑梗死11例(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脑卒中复发率高。
4影像学特征
4.1梗死类型:病例组50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3例(46%),腔隙性脑梗死27例(54%);对照组50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9例(58%),腔隙性脑梗死21例(42%),两组比较梗死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
4.2病变部位:病例组50例患者中,前循环病变29例(58%),后循环病变21例(42%),其中基底节-放射冠20例,脑干梗塞1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前循环病变34例(66%),后循环病变16例(32%),其中基底节-放射冠22例,脑干梗塞8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在发病年龄,性别构成,发病前TI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塞的类型上没有明显差异。
2糖尿病组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高,病情上容易进展,脑卒中再发的风险高。
3在病变部位上,两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均主要累及前循环,以基底节-放射冠为好发部位。
4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病情轻重与入院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没有明显关系。
|
|
|
|
1 |
麦一峰;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与糖化血红蛋白关系的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年02期 |
2 |
初照成;高莹莹;庄开勇;孙耀宏;黄淑娟;;急性脑出血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07期 |
3 |
邹伟;;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
4 |
刘淑玲;;白内障患者202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分析[J];河北医药;2010年14期 |
5 |
赖晓阳;吴自运;邹文华;吴旭秀;丁先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J];江西医药;1990年03期 |
6 |
那瑾华;王秀华;孙华;包淑一;;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测定诊断糖尿病的对比研究[J];天津医药;1990年08期 |
7 |
李栋梁;;糖化血红蛋白对心脏手术后血管内溶血的诊断价值[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1年04期 |
8 |
莫蔚林,周志中,杨静,陈超,徐岩;糖尿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变化及相关因素探讨[J];安徽医学;1996年06期 |
9 |
李振华,杜超,卢道英;Ⅱ型糖尿病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血脂三者关系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1年04期 |
10 |
李颢,王亚,张晓举,程金玲,王志东;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蛋白测定的意义[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11 |
韦继政,余尚贞,覃保华,石青,陈日荣,余利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临床关系的研究(附152例报告)[J];蛇志;2003年02期 |
12 |
席金瓯,黄光华,马文兴,王书娟;DS5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的性能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2005年10期 |
13 |
王谦;吴昂;曹献琴;;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6年04期 |
14 |
黄涛;;消渴患者之糖化血红蛋白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6年02期 |
15 |
苏华林;孙彦文;黄俊;赵琬;刘奕男;;社区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
16 |
龙淑芳;谢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62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12期 |
17 |
杨晓英;;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HbAl_c的可靠性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3期 |
18 |
兰丽辉;李广平;;糖化血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年02期 |
19 |
方晨;;血糖变异性与微血管并发症[J];河北医学;2007年05期 |
20 |
张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