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Ⅲ)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建立及其在法医毒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高灵敏的微量和痕量分析技术,以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和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而成为分析化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化学发光检测方法与流动注射技术、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相结合,可用于环境与生物样本中微量组分的的分离与测定。近年来,化学发光技术已成为毒物与药物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我们首次报道了Ag(III)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本文对Ag(III)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在法医毒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Ag(III)化学发光-流动注射分析新方法的建立。
1)根据多巴胺在碱性溶液中具有显著增强Ag(III)配合物-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特性,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注射液中多巴胺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多巴胺检测限达到3.0×10-11M,线性范围1.0×10-10~4.0×10-8M。对1.0×10-8M的多巴胺平行测定13次,相对标准偏差为2.3%。方法成功用于市售多巴胺注射液的测定。通过对化学发光光谱的研究和自由基捕获实验,对该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2)基于氯胺酮在碱性溶液中具有显著增强Ag(III)配合物-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特性,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注射液中氯胺酮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氯胺酮检测限达到0.05mg/L,线性范围0.1~2.5mg/L。对浓度为0.5mg/L的氯胺酮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方法成功用于氯胺酮注射液的测定。
第二部分、Ag(III)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新方法的建立。
1)尿液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在法医学上对于反映创伤性应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碱性介质中对Ag(III)配合物-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效应,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尿液中3种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新方法。分离所用缓冲溶液为20.0mM的硼砂和1.0mM鲁米诺,8min内实现3种物质的基线分离。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检出限分别达到7.9×10-8M,1.0×10-7M和6.9×10-8M。RSD为4.7-5.4%(n=5)。方法成功用于26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尿液中和12名正常人尿液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检测。
2)基于氯胺酮在碱性介质中对Ag(III)配合物-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效应,建立了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尿液中氯胺酮的新方法。分离所用缓冲溶液为5.0mM的硼砂和2.0mM鲁米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氯胺酮检出限为1×10-7M。方法成功用于尿液中氯胺酮的检测。
3)基于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和莱克多巴胺在碱性介质中对Ag(III)配合物-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效应,建立了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这3种“瘦肉精”的新方法。分离所用缓冲溶液为1.0mM硼砂+15mMNaOH+2ppm SDS+1.OmM鲁米诺,8min内实现3种物质的基线分离。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和莱克多巴胺的检出限分别达到2.5mg/L,0.75mg/L和5.0mg/L,RSD为3.28%~4.5%(n=11)。方法成功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和兔尿中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和莱克多巴胺的检测。
4)在碱性介质中,罂粟碱能显著增强Ag(III)-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化学发光,且发光强度与样品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优化的化学发光和电泳条件下,罂粟碱最低检测限为30.0mg/L。线性范围0.4~8.0g/L。对6.0g/L的罂粟碱进行平行测定5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n=5)。方法成功用于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和强力枇杷露中罂粟碱含量的测定。
第三部分、氯胺酮急性致死大鼠组织样品预处理及体内分布研究初探。
取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2LD50(894mg/kg)和4LD50(1788mg/kg)剂量给大鼠灌胃,建立大鼠氯胺酮灌胃给药致死模型,并考察氯胺酮致死大鼠体内死后的分布规律。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大鼠,取外周血、心脏、肝、脾、肺、肾、脑、肌肉组织冷冻保存,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胺酮含量。测得2LD50组氯胺酮含量为:脑肝肾肺、脾、肌肉、心、外周血;测得4LD50组氯胺酮含量为:脑肾肝肺、脾、外周血、心、肌肉。实验结果显示氯胺酮广泛分布于死后大鼠体内和血液中,脑、肝和肾含量最高,提示法医鉴定时应合理采取检材进行毒物分析。
|
|
|
|
1 |
尚芳红;;高碘酸钾-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木犀草素[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2 |
王珏;屈建莹;朱莉莉;王金中;王越;;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他啶[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1期 |
3 |
徐辉碧,冯志明,韩秀娴;亚硒酸钠诱导白内障的机理研究[J];眼科研究;1990年02期 |
4 |
涂云飞;毛志方;杨秀芳;;茶叶抗氧化能力测定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9年01期 |
5 |
贺彩霞,崔华,赵晓宇,赵化章,赵贵文;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金银花中的绿原酸[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6 |
符冠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7 |
李献锐,倪瑞星,全江涛;鲁米诺化学发光抑制法测定卡托普利的含量[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8 |
陈效兰;徐淑静;肖柳婧;杨娟;;鲁米诺-铁氰化钾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拉定[J];分析试验室;2010年01期 |
9 |
石文兵;;AuCl_4~--鲁米诺体系测定氨苄西林钠[J];分析试验室;2009年09期 |
10 |
石杰;陈桂娟;吴拥军;常小平;孔娜;;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那格列奈[J];分析试验室;2008年12期 |
11 |
刘明泽,王子健,王虹,杨晓林,马梅;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6年03期 |
12 |
张修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J];重庆医学;1987年06期 |
13 |
朱勇飞;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一氧化氮[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1期 |
14 |
朱勇飞,周宜开;一氧化氮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01期 |
15 |
叶成果,屈凌波,李建军,王晓谦,刘均生;人胎盘泌乳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
16 |
骆建新!610083成都,张晓!610083成都,杨秀岑,伍莉萍,邱岳!610083成都,宋海星!610083成都;流动注射协同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
17 |
高平,李振甲;增强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新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92年04期 |
18 |
章竹君,邹克渭,封满良;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血清中抗DNA抗体[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年06期 |
19 |
朱勇飞,邓利群,樊建设,周宜开;一氧化氮光纤传感技术的初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年02期 |
20 |
韩小年;唐玉海;于春玲;刘养浩;刘宏浪;;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吩噻嗪类药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