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β细胞系中SHIP2表达及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全球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已超过2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千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占到90%以上。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对T2DM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p细胞功能障碍这两个方面,从而为T2DM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很大贡献。肥胖作为T2DM发生和发展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显著特征是患者体内游离脂肪酸水平(Free fatty acid, FFA)持续升高;血浆FFA浓度的升高不仅可以增加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同时还能损害p细胞功能,抑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GSIS)和p细胞增殖,诱导p细胞凋亡,降低p细胞数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Akt)通路是胰岛素主要的信号传导通路。SHIP2基因是目前新发现的一种磷酸酶,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有关SHIP2基因在胰岛素分泌及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有关临床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拟检测SHIP2基因在胰岛p细胞中的表达,探讨SHIP2基因对胰岛p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及其多态性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共分三部分:(1)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棕榈酸(Palmitate acid, PA)干预的胰岛p细胞中胰岛素分泌及SHIP2基因表达的变化;(2)应用干扰RNA技术封闭胰岛p细胞系中SHIP2基因后观察SHIP2基因沉默对胰岛p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及Akt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来了解SHIP2在影响细胞增殖中的机制;(3)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技术检测SHIP2基因的SNP3和SNP5两个基因型,探讨SHIP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第一部分游离脂肪酸干扰胰岛pTC3后SHIP2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探讨FFA诱导p细胞损伤的机制,并以棕榈酸作为诱导因素建立游离脂肪酸诱导的p细胞损伤模型,检测SHIP2基因在FFA诱导p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应用不同浓度(0.2mmol/L、0.4mmol/L、0.8mmol/L)的棕榈酸处理p细胞,构建FFA诱导p细胞凋亡模型。利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p细胞中SHIP2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棕榈酸处理后SHIP2mRNA表达变化,放免法检测棕榈酸干预后胰岛p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变化。
结果:
1MTT结果显示,以不同浓度棕榈酸干预的p细胞表现为增殖受抑,增殖指数减低,与未干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棕榈酸干预浓度增加,p细胞增殖率逐渐降低,且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p细胞的凋亡率为(3.03±0.03)%;0.2mmol/L、0.4mmol/L、0.8mmol/L的棕榈酸作用24h后pTC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7±0.14)%、(11.07±0.48)%、(22.43±1.01)%,即随着作用浓度的升高凋亡率逐渐增加,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干预的p细胞SHIP2蛋白表达增加,且随着棕榈酸浓度升高,SHIP2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0.05)。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发现,SHIP2表达于p细胞胞浆,呈棕黄色颗粒状;未处理组表达较弱。棕榈酸干预后,随干预浓度增加p细胞胞浆内SHIP2表达逐渐增强。
4RT-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处理后,p细胞中SHIP2mRNA的表达水平上升,并且随着药物作用浓度增加而升高,提示棕榈酸可诱导p细胞SHIP2mRNA表达,SHIP2:mRNA表达水平与棕榈酸剂量呈现量效关系。
5棕榈酸干预组p细胞p-Akt473水平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棕榈酸干预浓度升高,p-Akt水平逐渐降低,呈剂量依赖性。Akt表达水平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6放免法检测胰岛素浓度,结果显示,p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棕榈酸孵育24h后,2.8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随棕榈酸干预浓度升高逐渐增加,而22.4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随棕榈酸干预浓度升高逐渐减少,提示胰岛素分泌与棕榈酸浓度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结论:棕榈酸明显抑制胰岛p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葡萄糖刺激胰岛p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强SHIP2蛋白表达,抑制Akt磷酸化。
第二部分SHIP2基因在胰岛p细胞中表达变化的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胰岛p细胞SHIP2基因,观察胰岛p细胞在SHIP2基因缺失后其生物学效应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检测p细胞目的基因SHIP2表达并进行转染条件优化;设计和合成三条Stealth siRNA片段,通过QPCR方法检测Stealth siRNA对靶基因的干扰效果,Western blot检测SHIP2蛋白进行转染鉴定;实验分为三组:A组:βTC3、B组:βTC3+脂质体-Lipo2000复合物和C组:βTC3+脂质体-Lipo2000复合物+Stealth siRNA-2,MTT检测胰岛p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HIP2、p-Akt473及Akt表达变化,放免法检测2.8mmol/L和22.4mmol/L两种浓度葡萄糖刺激后各组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结果:
1SHIP2基因在βTC3细胞中有表达。Oligo转染靶细胞后24h,F组(Oligo:Lipo2000为25pmol:1.5μl)的荧光比例相对较高,I组(Oligo:Lipo2000为50pmol/1.5μl)荧光比例与F组相当,但是转染后部分细胞死亡,因此选择F组的转染条件Oligo:Lipo2000为25pmol:1.5μl作为后续实验条件。
提取转染siRNAs24h后各组细胞的总RNA,用QPCR测定SHIP2基因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siRNA-1、2、3组pTC3细胞SHIP2mRNA表达经bandscan扫描分析基因沉默效率分别为-523%、46.6%和-97.2%,其中以siRNA-2组干扰有效果;内参GAPDH mRNA表达各组基本相同。
2与对照组相比,空载体转染组SHIP2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而SHIP2siRNA-2组SHI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3SHIP2基因沉默促进p细胞增殖MTT检测表明:C组与A、B两组相比较,转染后p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其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转染48h促进细胞生长作用达高峰,这种促增殖作用持续到转染后72h。而B组和A组细胞仍增殖缓慢,它们和C组的差异加大,曲线分离加剧。(P0.05)。
1SHIP2基因沉默对p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检测凋亡发现C组TC3细胞48h的凋亡率为(3.89±0.023)%,略低于A组[(3.91±0.021)%]和B组[(3.98±0.02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SHIP2基因沉默p细胞Akt磷酸化水平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磷酸化Akt473表达水平在C组较A、B两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A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32.8mmol/L浓度葡萄糖的KRB缓冲液孵育后p细胞胰岛素分泌在三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22.4mmol/L浓度葡萄糖的KRB缓冲液孵育后各组均产生了高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C组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SHIP的干扰RNA能有效抑制p细胞中SHIP2基因的表达;SHIP2基因沉默导致胰岛p细胞中Akt磷酸化水平上调,p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SHIP2基因表达受抑不能使pTC3细胞的凋亡率有显著降低。
第三部分SHIP2基因多态性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基于河北地区汉族人群的遗传背景,研究探讨SHIP2基因SNP3(+1893/1894AA/CC)和SNP5(+2945A/G)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探索SHIP2基因与2型糖尿病发关系。
方法:选取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76例;正常健康人(设立对照组)382例。所有人群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采取外周静脉血应用基因柱吸附法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SHIP2基因SNP3和SNP5两个基因型,计算其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
1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分别进行拟和优度χ2检验,结果表明:各位点基因型在各组中的频数分布均符合H-W平衡定律(P0.05)。
2SHIP2基因多态性在T2DM组与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数分布:
2.1SHIP2基因SNP3(+1893CC/AA)位点在T2DM组/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为:AA型23/13(6.1%/3.4%);CC型273/315(72.6%/82.5%);CA型80/54(21.3%/14.1%);A和C等位基因在T2DM组/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为:A等位基因146/80(18.9%/10.5%);C等位基因626/684(81.1%/89.5%);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均P0.05)SNP3位点AA、CC、AC基因型在T2DM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P=0.0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经χ2检验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0,P=0.00);
2.2SHIP2基因SNP5位点经χ2检验在T2DM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2、P=0.30,χ2=3.21、P=0.07)。
3各基因型间在T2DM组与对照组临床表型特征的比较:
3.1SNP3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内CC基因型较CA、AA基因型在腰臀比(WH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2SNP5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中AA基因型在体重指数水平上较GG型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4T2DM组中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SHIP2基因SNP3(+1893CC/AA)基因型分布:CC型195/142(88.6%/91.0%)、CA型24/12(10.9%/12%)、AA型1/2(0.5%/2%)三个基因型间无差别(χ2=1.828,P=0.401)。等位基因C为414/296(94.1%/94.9),等位基因A为26/16(5.9%/5.1%),两者之间无差别(χ2=0.211,P=0.646)。各基因型与高血压可能无关。
结论:
1T2DM组与正常对照组中SHIP2基因SNP3(+1893CC/AA)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可能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2SHIP2基因+2945A/G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SHIP2基因+2945A/G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无相关性,提示SHIP2基因+2945A/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无相关性。
3SHIP2基因+2945A/G,携带G等位基因的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高血压。
|
|
|
|
1 |
张红,胡敏,伍汉文;2型糖尿病患者锂代谢平衡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7期 |
2 |
周燕;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J];华夏医学;2001年04期 |
3 |
徐祗顺,蒋晓刚,刘海南,傅强,许复郁,刘玉强;1型糖尿病大鼠阴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及意义[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4 |
艾智华,孟萍,蔡红卫;糖尿病大鼠血、尿、肾脏内皮素变化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8期 |
5 |
李全宏,田泽,蔡同一;南瓜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研究[J];营养学报;2003年01期 |
6 |
张斌,高鑫;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05期 |
7 |
丁文成;;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及实施原则[J];贵州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
8 |
梁俊清,丁春华,凌亦凌;糖尿病时肺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9 |
陈磊,章新华,聂宏光,金万宝,李金鸣;早期糖尿病大鼠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0 |
李红,张哲,翁红雷,阮昱;糖尿病大鼠肾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
11 |
李洁;赵明;王燕燕;;糖尿病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2期 |
12 |
康洁;陈若芸;于德泉;;天然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J];中医药通报;2006年02期 |
13 |
吴蕴棠;孙忠;张万起;王夏;刘小勇;周壮志;王永明;刘紫萍;赵娜;;硒对糖尿病大鼠肝脏蛋白磷酸酶基因表达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7期 |
14 |
尤卫平;严丽英;王江南;杨明峰;张颜波;李丰衣;;糖尿病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建立[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年04期 |
15 |
孙婷婷;张木勋;;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年04期 |
16 |
戴建峰;陈美娟;;糖尿病的中药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18期 |
17 |
马骥;王郦;郑鸣之;张琦;朱一亮;王珏;俞月萍;;凝血酶1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高表达的研究(简报)(英文)[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
18 |
裴汉军;宋光远;王浩;吴伟春;刘峻豪;吴永健;;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后易发心力衰竭的机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8年05期 |
19 |
寇华炜;赵倩;刘红梅;张玉玲;张如意;余建强;;氟伐他汀对1型糖尿病大鼠心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20 |
邱明才;马中书;;糖尿病的免疫抑制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