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犬脑梗塞有效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一种不开颅的微创家犬局灶性脑梗塞动物模型。
研究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医学影像学相关研究的家大局灶性脑梗塞疾病模型。
方法:10只健康成年家犬,分为手术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只。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在DSA透视下将导管尖端经腹主动脉、主动脉弓选择到一侧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800μm的与造影剂充分混合的聚氯乙烯酒精(PVA)颗粒栓子3~5枚。假手术对照组除不注入栓子外,其他操作步骤与手术组完全相同。分别从DSA造影、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神经功能评分、形态学检查等方面评价模型效果。
结果:次日动物苏醒后表现出从轻度半身不遂到死亡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2只动物于当日夜死亡)。4只手术组动物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区的DWI高信号和PWI的灌注下降,DSA造影出现相应部位的血管走行中断。光镜观察可见病变组织水肿,神经元固缩、核溶解等缺血表现。另3只动物于同侧半球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合并或单独出现缺血表现。假手术组动物形态学、MR、DSA检查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未见异常改变。
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家犬局灶性脑梗塞疾病模型创
中文摘要
伤小、操作简单、动物存活率高,适于影像学及其他亚
急性慢性为主的实验研究。
第H部分:MRI对VEGF基因治疗脑梗塞效果的评
价.
研究目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
可以通过强大的促毛细血管新生作用促使梗塞后侧枝循
环重建,对脑梗塞临床治疗具很大潜力。为促使VEGF
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拟用无创性的可多次重复进行的
Kl:L检查结合MR新技术弥散加权成像p 讨灌注加权
成像oWI)追踪观察VEGF质粒对局灶性脑梗塞家犬疾病
模型的治疗效果,并与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相对照。
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股动脉插管,选择颈内
动脉推往栓子到达大脑中动脉制成脑梗塞动物模型。依
处死时间不同(次日、一周和二周)随机分成3 组,每
组动物数为 3只、7只门只对照)和 8只门只对照人
组内又依处理因素不同分成2个亚组,实验组颅骨打孔
给予人pCD。/hVEGF;。;重组质粒600卜g,对照组给予等量
生理盐水。手术次日处死的3 只动物全部为生理盐水对
照组。
手术结束后进行MR扫描,每间隔1小时重复一次
直至术后4小时。扫描序列为 *、TZWI、3D一
TOFMRA、DWI、PWI。术后24刁时、3天、l 周、2
周重复上述序列扫描,并参照Purdy的方法法对动物进
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动物处死前经心脏灌注固定,以
2
中文摘要
MR图像为依据选择病变部位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
化染色、并进行电镜观察。
MR图像经工作站后处理选择两侧半球参数相除得
出的TZr、ADCr、relCBV、MTT及以TZWI为依据测得
的梗塞体积变化作为Nlt评价指标。方差分析法分析不
同时间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根据CD3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计数每高倍视野下的
毛细血管数,根据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计数免疫反
应阳性细胞数,反应局部VEGF 蛋白的含量,用方差分
析法分析组间结果的差异。将免疫组化结果与MRJ表现
对照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术后1小时DWI可见到梗塞区明显的高信号,
且随时间的延长信号逐渐增高。HE染色显示病变区水
肿,神经细胞核固缩,细胞结构不清等缺血表现。电镜
观察发现线粒体和尼氏体肿胀,结构模糊,病变区可见
大量的脂褐素颗粒。后续MR扫描显示病变区ADCr由
超急性期的下降开始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 TZr、ADCr
在1《周时明显升高,2周时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
=0刀32,0刀06人梗塞后病变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
rCBV增加、MTT延长。实验组relCBV、MTT增加更
加明显,两周时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二0.035,0.018人
与24小时时相比,前3天内对照组梗塞体积变化较实验
组显著,使得3大和 2周时,两组之间呈现显著差异0
二 0.002,0.02人 不同处理组动物神经缺陷评分随时间
都有显著改善,但各时间段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将Alll
检查结果同免疫组化结果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3
中文摘要
ADCr、relCBV变化与VEGF免疫阳性细胞计数之间存
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earson十关系数分别为0*79和
0.72,P值叼刀1。但* 的变化与免疫组化结果之间不
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0==0刀95人
结论:门)VEGF重组质粒的应用促进了梗塞区周
围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状况和疾病的预
后。Q)磁共振 DWI和 PWI成像及传统的
|
|
|
|
1 |
兰文婧;谷艳英;王大伟;周宏伟;刘洋;;DWI、DTI及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
2 |
曲方;胡连源;;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J];沈阳部队医药;2001年03期 |
3 |
袁宇啸;王滨;王锡臻;李耀武;龙金凤;刘金刚;;前列腺癌MRI灌注指标与ADC值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9期 |
4 |
王秀河,黄耀熊,黄力,林志超;超急及急性脑卒中患者三向同性扩散加权像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3期 |
5 |
董莘,胡连源,赵志峰;脑缺血半暗带的磁共振功能成像[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1期 |
6 |
张冰茜;高燕;樊树峰;王浩初;;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亚急性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1期 |
7 |
高宗恩,苏克江;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不匹配区能用来选择发病超过3h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7期 |
8 |
李映凡;刘杨;;胶质母细胞瘤术后MRI特征及其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3期 |
9 |
黄立安,黄舜韶,黄力;fMRI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
10 |
董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05期 |
11 |
刘建辉;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及其对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年03期 |
12 |
金艳霞;王景林;徐敬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诊断脑胶质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5期 |
13 |
张兆波;高庆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年02期 |
14 |
韩璎,王惠芳,李恩中,田捷,J.P.Pruvo,F.Pasquier;DWI与PW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1期 |
15 |
沈艳,李明华,姚伟武;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7期 |
16 |
宋宏杰;王默力;杨小平;王志群;信红;;PWI和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15期 |
17 |
朴翔宇;孙长凯;金哲;于晶;常晓丹;汤新;刘红梅;周佩洋;;小型猪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评价[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5期 |
18 |
郝妮娜;韩彤;白旭;郭迎;崔世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磁共振及功能性成像特点[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
19 |
陈星荣,沈天真,汤伟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神经影像学的研究热点[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5期 |
20 |
朱海英,冷振璞;灌注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