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重/肥胖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朱旅云  
【摘要】: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早期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促使AS和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始动因素。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伴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IR)等,称为IR综合征,1998年WHO统一定义为代谢综合征(MS)。在向心性肥胖患者中,其腹部肥胖程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升高和聚集密切相关,而肥胖所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上述异常的核心机制。超重/肥胖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加速AS的形成,促进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内皮功能障碍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遗传、环境和其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这些因素包括吸烟、自由基、脂质氧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切力应激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导致包括IR和MS其它表现在内的一系列功能障碍。向心性肥胖和IR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二者密切相关。其中,肥胖所致的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IR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和聚集的重要环节。尽管对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与IR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但迄今为止,超重/肥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加以证实。肥胖人群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尤其是分子病因学机制仍不清楚,与IR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在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方面的作用与IR相比,孰轻孰重均亟待进一步阐明。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三个肾上腺素能β受体,此受体主要分布在脂肪细胞,尤其是棕色脂肪,调节产热及脂肪分解。研究发现,β3-AR第64位编码上的Trp被Rag置换,发生Trp64Arg错义突变,可影响体重及与肥胖相关的IR和脂代谢紊乱。因肥胖引起总体脂增多和分布异常(向心性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推测,β3-AR基因 中文摘要 Tp64Aig突变可能与超重用胖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并可能是向 心胜肥胖和MS的遗传标志,而肥胖者内皮功能障碍在心血管危险因 素的聚集和 MS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p3-AR基因Tp 64吨突变与中年 超重川巴胖人群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初步探讨超重用巴胖者内皮功 能障碍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并探讨该基因突变对肥胖和 MS的影响;Q) 观察伴有内皮功能障碍的肥胖人群中IR、胰岛p细胞功能状况及其它 影响因素,进一步阐明内皮功能障碍与IR的关系以及探讨在超重川巴胖 人群中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门)探讨内皮功能障碍在肥胖者心 血管危险因素发生和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全部研究对象均为石家庄市参加社区健康检查的35刁5岁城市汉 族人口。超重川胖诊断按 1998年 WHO肥胖诊断标准;高血压、高血 糖的诊断按 1999年 WHO制定的相应标准;高血脂诊断按 1997年“血 脂防治建议中”的血脂诊断标准。单纯超重州胖定义为无代谢紊乱和 心血管病以及其它疾病;MS定义为肥胖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 血脂者。血管内皮功能评价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即用高分 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肪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任DD人以反应性充血后眈动脉血管扩张的变化百分率表示;p 3人R 基因 Tp64Arg突变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0CR)技术;采用稳态模式 评估法评价IR指数(HOMAI)和胰岛p细胞分泌功能(HOMA-p人 研究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对D 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Tp64Arg突变与超重和肥 胖人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研究。超重组234例,肥胖者152 例,均为单纯超重和肥胖者。175例正常体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测定 fi 3叭R基因 Tp64Arg的基因型频率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 时测定体重指数(BMI人 腰围(W人 臀围(H人 腰臀比(WHR人 收缩压oBP人舒张压(DBP人总胆固醇(TCLTG、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和胰岛 素吓BG,FINS人服葡萄糖Zh血糖和胰岛素(PBG,PINS)及HOMA-IR。 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和正常体重组之间p3人R基因N64呐突变 频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 20.090,ZI.05O和 18.29O,P<0.05人超重和 2 中文摘要 肥胖组中基因突变者的EDD较无突变者显著降低(分别为5.42士4.02O 对 8.92士 3.96%,P<0* 1和 4*4士 3.62%对 6.78士4.29%,P<0.05)。无论 有无基因突变,超重或肥胖组SBP、DBP、TG、FBG、PBG、FINS、 PINS及 HOMA-IR等指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0.of人 各组突 变与无突变者之间无显著差异。EDD在无基因突变者与BMI、W、 WHR、TG、FBG、FINS、PINS及HOMA-IR呈显著负相关,在突变 者与BMI、W、WHR、FINS和HOMAJR呈显著负相关。 第二部分:比较单纯肥胖者与 MS患者的D 3AR基因 Tp64Arg 突变频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进,陈玉宇,徐丽华;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1997年01期
2 郭瑜健;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年01期
3 李海玲,宋远民,周乃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硝苯地平干预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4 支忠继,康胜群,李英;Ⅱ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异常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8期
5 李光伟,姜亚云,杨文英,郑辉,王金平,肖建中,胡泽溪,胡英华,潘孝仁;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对2型糖尿病预防干预效果的影响──糖尿病预防干预策略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年03期
6 赵铁耘,李贵星,黄亨建,李秀钧,周国跃;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FA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占伊扬!210029,钱卫冲!210029,王海燕!210029;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0年02期
8 刘见桥,黄艳仪;胰岛素抵抗与妊高征[J];广州医药;2000年06期
9 郭莹,殷跃,田立芬;老年人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探讨[J];黑龙江医学;2000年05期
10 崔永生,韩宗超,李斌;高血压心脑血管危险事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0年01期
11 管义祥,缪永华,曹桂龙;颅脑损伤急性期胰岛素抵抗及临床观察[J];伤残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12 刘式祺,李必迅,吴森,陈敏,麦家志,余红,李真;老年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对子代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3 褚文政,王维;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4 闵运兵,范晓军;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J];广东医学;2001年03期
15 陈彬,董燕麟;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3期
16 吕春华,欧伟宁;体重指数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17 黄继良,武芳,张欣然,张国清,王东华,王柏川;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6期
18 王香,邵萍,牛文明,徐克炜;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2年03期
19 杨晶,陈天风,张成利;急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对血清NSE含量及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2年16期
20 王锦权,陶晓根,潘爱军,高玉华;低镁血症对危重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叶菲;陶荣亚;贺伊博;刘峻瑒;田金英;;大黄酸改善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9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9年
2 戴小良;左艳;史锋;王行宽;范金茹;李水晴;;滋生青阳片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研究[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伟珍;李伟;吴金雨;刘立宾;王林;赵惠玲;吕建新;;高脂诱导胰岛抵抗大鼠模型肝脏microRNA表达谱分析[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刘倩琦;申飞飞;谢雯;石星;倪世宁;顾威;朱子阳;;IGF-1干预对宫内发育迟缓后胰岛素抵抗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5 张传科;;中医药对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2-2003)[C];2004年
6 韩玉麒;王吉影;袁学宇;程晓芸;盛春君;吴超群;;伴胰岛素抵抗的肥胖者脂肪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吕圭源;刘赛月;;中药抗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A];浙江省2005年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大龙;胡云;沈山梅;徐小华;童国玉;;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璐;黎明;陶梅梅;李太生;;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脂肪营养不良、脂肪因子变化与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乃适;袁涛;黎明;段炼;;2型糖尿病重度胰岛素抵抗——临床思考和处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亮;代谢综合征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分子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全民;1.胰岛素抵抗大鼠G-6-Pase、GK、UCPs基因表达和干预研究 2.PPARα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家系血脂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3 朱伟;摄食抑制因子NUCB2/Nesfatin-1对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付雪艳;西洋参治疗大鼠胰岛素抵抗活性部位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伍游雅;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王雪云;Beganatide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付方明;新诊断标准下糖尿病前期人群代谢状况及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范征;己糖-6-磷酸脱氢酶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的相互调节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旅云;超重/肥胖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10 郭志华;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志尚;肥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INF-α)、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2 冉晓丹;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赵增宇;红活麻总黄酮的制备及防治T2DM-IR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蕊;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NO、ET-1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梅;针刺调节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IRS-1、IRS-2和GLUT4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胡淑鸾;不同浓度葡萄糖、胰岛素对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糖原合成代谢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7 陈真;老年冠心病胰岛素抵抗和血小板P-selectin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武力勇;心室重塑患者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9 何颖;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PON-1、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冯召岚;金智达胶囊对2型糖尿病脑病大鼠海马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率逾85%[N];健康报;2005年
2 张家庆 (教授);适度锻炼身体改善胰岛素抵抗[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3 成枫;“青钱柳”可改善胰岛素抵抗[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赵振爱;中药可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傅敏端;你知道胰岛素抵抗吗[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刘宏;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N];中国老年报;2003年
7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刘宏;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N];科技日报;2003年
8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为何妊娠期妇女易发胰岛素抵抗[N];保健时报;2006年
9 刘士敬刘红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宜早用胰岛素[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湘雅二医院 陈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N];大众卫生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