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当归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
【摘要】: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作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限制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是其术后6个月内30%-60%的再狭窄发生率。目前认为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合成和重构有关。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起介导细胞外信号由整合素向细胞内转导的作用,FAK的磷酸化激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下游一系列蛋白质的磷酸化,是ECM与细胞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关键环节,参与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调节过程。然而作为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FAK是否参与血管再狭窄发生的病理过程,目前尚不清楚。
由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迄今为止,尚未找到理想的防治药物和方法。中药具有整体调节及多层次、多位点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有望使该病的治疗取得进展。中医理论认为,血管再狭窄属于“血瘀症”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瘀血阻滞,血脉不通,心脉痹阻。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宜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为治则,以求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本室以往对益气活血化瘀方药(黄芪、丹参、当归、生蒲黄、徐长卿)及单味药黄芪、当归防治大鼠血管再狭窄的分子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该类方药可以通过调整TXA_2/PGI_2和tPA/PAI的平衡减轻血瘀的病理表现;通过调节ECM代谢及诱导VSMC凋亡而化解VSMC过度增殖和ECM异常积聚之“瘀”。本实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用黄芪及当归作为益气活血化瘀中药的代表,在揭示血管再狭窄发生与FAK表达和活化的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黄芪、当归防治再狭窄的作用机制,以寻找中药抗血管再狭窄的新靶点,为中药防治血
中文摘要
管再狭窄提供实验依据。
1.FAI表达和活化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
采用球囊导管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动物模型,从整体水平动
态观察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血管壁病理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血浆一氧
化氮*itric oxide,NO)含量的变化,探讨 FAK表达和活化与内膜增
生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
1.1 正常对照组大鼠主动脉壁各层结构完整,内膜光滑,中膜VSMC
排列整齐。内皮剥脱后3d,内膜变粗糙,局部出现细胞增生;剥脱后
7d,中膜VSMC核排列紊乱,新生内膜中可见局灶性VSMC增殖;术
后14士 内膜呈进行性弥漫性增厚,管腔变小,增厚的内膜中以VSMC
为主。
对组织切片进行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主动脉内皮剥脱后7d,血
管内径减小,内膜/中膜口/M)厚度和内膜/中膜(I/M)面积比值增
大(P< O.05);7d至14d期间,血管内径进一步缩小,I/M厚度和U:MU:M
面积比值进一步增大;至引d时,I/M厚度和FM面积比值分别达1.97
和 1.13。提示内皮剥脱成功地引发了血管再狭窄的形成。
l二超声影像学分析结果显示,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小血流速度从内皮剥
脱后第 3d开始降低,ZId达最低值。搏动指数0I)和阻力指数(RI)
从内皮剥脱后第 3 d开始升高,分别于 ZId和 14d达峰值。
1.3在正常大鼠血管中FAK基因有一定程度的表达,FAK主要以非磷
酸化的形式为主;内皮剥脱后 3d,FAK InRNA、蛋白含量及磷酸化水
平均明显升高,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 36.4%,35%和 60%;内皮剥脱后
7d,FA K InRNInRNA和蛋白含量达到峰值;第14d,磷酸化型FA K达到峰
值;之后,该基因表达活性及表达产物的活化程度均逐渐降低,但至
Zld,仍高于对照组水平。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血管中,FAK在内膜、中膜和外膜均
有表达,在新生内膜中FAK阳性染色颗粒显著增多。
l.4正常大鼠血浆中 NO含量为 44.sll.15 u,mol几,随着内皮剥脱时
间的延长,NO含量持续下降,第 3d,7d,14d和 Zld的NO含量分别
为引二7士1二7umol/L,28.33士1.42umol/L,23.90土1.77umol/L,16.86
土 1.47 u mol/L,各时间点均比对照组大鼠显著性降低(P<0刀5人
2
中文摘要
上述结果表明,在血管内皮损伤所致的内膜增生过程中,伴有FAK
表达活性和 NO含量的变化,提示 FAK和 NO参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与发展过程。
2.黄蔑、当归防治血管内皮剥脱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中医理论认为,内皮剥脱后血管再狭窄属于“血瘀症”范畴,瘀
血阻滞,血脉不通,心脉痹阻是其主要的病理表现。根据再狭窄的病
因病机,其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原则。本部分实验从整体水平观
察黄蔑、当归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血管 VSMC FAK表达与活化的影响及
对大鼠血管内皮剥脱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以探讨中药抗血管再狭窄
的作用机理。结果如下
|
|
|
|
1 |
杨长春;邹德勇;;黄芪与当归对血管再狭窄大鼠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年03期 |
2 |
杨长春,温进坤,韩梅;黄芪、当归对粘着斑激酶表达和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在防治血管内皮剥脱后再狭窄中的作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3 |
代廷荣;补益食疗 药量要适当[J];医药与保健;2002年06期 |
4 |
高传玉,黄克钧,沈玉祥,金宏一,张静,张嘉莹,徐予,陈岩,周晗,牛振民,唐昆泉;PTCA术后的抗凝治疗预防急性血管闭塞[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5年02期 |
5 |
穆军升,朱洪生;两种品系小鼠左颈总动脉结扎建立血管再狭窄模型实验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1期 |
6 |
唐剑飞;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年04期 |
7 |
赵东风;;补阳还五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8 |
吴红娟;;论当归为“疮家圣药”[J];医药世界;2006年S2期 |
9 |
孙大威;谢华;;黄芪和当归不同配伍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0年06期 |
10 |
刘闺男,刘利,齐国先,曾定尹;实验性动脉内膜损伤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1 |
宋锦文,程彦斌,刘晓红,杨艳,印建国;血管活性肽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
12 |
高观月,应自忠,冯一述,杨军;当归、黄芪的护肝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年04期 |
13 |
彭铭泉
,彭年东;合理药膳防治血液系统疾病[J];长寿;2005年08期 |
14 |
张萍,梁劲松;低分子肝素与黄芪当归合剂联用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05年08期 |
15 |
马振华;;当归黄芪蒸母鸡可祛瘙痒[J];长寿;2009年06期 |
16 |
颜润;俞雷;张义雄;龙丽;;黄芪当归合剂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贵州医药;2006年01期 |
17 |
熊名田,农忆烈,赵锡万,欧素能,范春明;黄芪当归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远期疗效[J];华夏医学;1994年03期 |
18 |
侯英萍,顾春虎,乔宏庆,邓敬兰;PDGFR-β反义寡核苷酸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J];心脏杂志;2002年02期 |
19 |
吴忠寅;万圣云;丁洋;;医用生物蛋白胶携载前列腺素E_1的体外释放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07年04期 |
20 |
翟静;郑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