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吸入一氧化氮对吸入性损伤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本研究是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吸入性损伤作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目前有关吸入NO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已经完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本课题是临床研究部分的继续深入和延续,旨在从肺功能、心脏功能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三个方面探讨PS与NO联合应用对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可能的机理进行讨论。
对象:研究对象为两个烧伤治疗中心的8例烧伤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均在伤后8h以内入院,均为成年患者,伤前均无心肺疾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常规治疗方案相同:1.对照组,吸氧(FiO2=0.40)+ 10ppmNO,(n=4);2.治疗组,吸氧(FiO2=0.40)+ 10ppmNO+PS,(n=4)。
方法:被纳入的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留置漂浮导管,两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因素,观察肺功能、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内皮素(ET)、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参数,按以下时相点进行测定:入院时基础值、处置后6、12、24、48和72h。压力和气体指标以当时记录为准,动静脉血气立即送检,其它血样标本经处理后置-20℃以下冰箱待测。将测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数据输入心电监护仪,并通过内部软件计算出相关
WP=4
的心功能和肺功能指标,结果分析应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基础值 两组患者在年龄(Age)、总体表烧伤面积(TBSA)、烧伤指数(BI)和吸入氧浓度(FiO2)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吸入性损伤的程度相似。表明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接近。吸入性损伤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OI)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和肺动静脉分流率(Qs/Qt)增大,心排出量(CO)、心指数(CI)和心搏出量(SV)均下降,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上升,外周血管阻力(SVR)和肺血管阻力(PVR)增高,提示心肺功能受到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氧供指数(DO2I)、TAOC增强,氧耗量指数(VO2I)增加。ET含量上升。两组基础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2 两组指标的变化 ①肺功能的改善。治疗后两组OI(PaO2/FiO2)值均升高,在6h、12h、24h两组均高于各自的基础值(P0.05),48h、72h升高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在每一时相点的值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Qs/Qt值均逐渐下降,对照组在24h后明显低于其基础值(P0.01),治疗组于12h即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在72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A-aDO2均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在24h后两组均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在72h最为显著(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但组间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血流动力学改变。
WP=5
两组mAP均逐渐增高,在24h明显高于各自的基础值(P0.05),在48h后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mPAP均逐渐下降,在6h均明显低于各自的基础值(P0.05),12h后更为显著P0.01),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VR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两组间以及与各自的基础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VR进行性降低。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在6h后显著低于其基础值(P0.01),而对照组在48h才显著低于其基础值(P0.01),治疗组在各时相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心功能有所改善。两组CO均随时间逐渐增高,对照组在48h明显高于其基础值(P0.05),72h更为突出(P0.01),治疗组在24h和48h高于其基础值(P0.05),在72h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CI均进行性增高,在24h后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基础值(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SV均升高,治疗组的升幅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12h明显高于其基础值(P0.05),而对照组在24h才明显高于其基础值(P0.05),组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LVSWI均逐渐增高,治疗组的增幅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24h后增高显著(P0.05),而治疗组在12h即明显增高(P0.05),48h和72h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RVSWI均逐渐增高,对照组在24h增高显著(P0.05),而治疗组在12h即明显高于其基础值(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WP=6
(P>0.05)。④组织供血供氧能力增强。两组经过治疗后DO2I均进行性升高,治疗组的升幅大于对照组。在6h即明显高于其基础值(P0.05),而对照组仅在24h才明显高于其基础值(P0.05)。治疗组在各时相点均高于对照组,但仅在72h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VO2I值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48h和72h明显低于其基础值(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基础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⑤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所减轻。两组SOD值均在6h升高显著(P0.01),12h后稍有下降,但总体上是增高的,到72h两组仍均高于其基础值,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在各时相点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24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DA值在6h均高于基础值,12h后逐
|
|
|
|
1 |
罗奇志,彭毅志,刘志远,杨宗城;959例吸入性损伤病例的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 |
杨波,罗奇志,闫齐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六例[J];中华烧伤杂志;2003年06期 |
3 |
王艳霞,刘仔兰,吴红;吸入性损伤的护理[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4 |
谷才之;赵中苏;李惠杰;郑江红;王锡华;夏来启;李金玺;;抗组织胺药治疗严重吸入性损伤[J];新疆医学;2000年04期 |
5 |
汪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3年05期 |
6 |
赵永健,刘群;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4年01期 |
7 |
罗新中;大面积瓦斯烧伤并吸入性损伤170例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04年07期 |
8 |
王龙村;;烧伤后严重吸入性损伤的抢救[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9 |
王云玲;火焰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年03期 |
10 |
董莉,史向莉,李丹;呼吸道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
11 |
逯新忠;蔺海龙;刘洋;;180例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年21期 |
12 |
张丹,张秀艳,韩朝刚;吸入性损伤246例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体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13 |
钱明元;陆剑锋;;地塞米松早期应用对吸入性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14 |
闫志文;朴顺姬;徐春荣;;137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32期 |
15 |
李贺;陈晓云;陈建福;李智渊;汪静波;;中、重度吸入性呼吸道损伤特点及对策[J];浙江创伤外科;2007年06期 |
16 |
王颖;;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后发生窒息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20期 |
17 |
郭东才;;吸入性损伤死亡率的影响因素[J];中华烧伤杂志;1987年01期 |
18 |
唐晓熹;;烧伤和吸入性损伤对细菌移居影响的比较[J];国际骨科学杂志;1991年02期 |
19 |
张嘉,马克娴;救治小儿严重烧伤并吸入性损伤1例[J];云南医药;1998年05期 |
20 |
谢立华;陈万安;陈力莹;幸益华;;82例吸入性损伤治疗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