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兔桡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尤其上肢更为多见,骨折后愈合所需时间较长。如何加快骨折愈合的进展,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的前沿性研究包括利用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如各种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BMP)、陶瓷等来治疗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基因治疗骨折的研究也有报道,但这些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尚未能应用于临床,且其价格较为昂贵,安全性亦没有完全把握。临床上目前常用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和技术,例如红外线、激光、电磁等,其理论基础均为改善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机体的自然愈合能力。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可明显增加其支配区域的血流量和营养,提高局部氧张力,增强机体的自然愈合能力。在临床上,SGB已用来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从理论上讲,SGB能加快其支配区域骨折愈合的速度。但目前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右侧SGB模型和右侧桡骨骨折模型,间断给药行SGB,分期分批用拍摄X线片、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切片光镜下观察的方法,研究SGB对上肢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期寻求一种加快骨折愈合的经济可行的新方法。
方法: 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河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
WP=4
提供)9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5kg,兔龄4±0.1月,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只。喂养一周后,A、B组动物均以0.3%戊巴比妥钠(1.0ml·kg-1)耳缘静脉缓慢注射行静脉麻醉,仰卧位固定,颈部去毛消毒,铺单,严格无菌条件下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层,找到右侧颈总动脉鞘,在其上平胸骨头处开一小口,用显微钳在颈总动脉鞘内向下分离约1.5cm,置入硬膜外导管,在颈总动脉鞘开口处及向头侧1cm、2cm处,用4号手术缝合线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颈椎横突处的肌肉上,导管另一端自颈背部皮肤穿出,保留约10cm.饲养一周后,各组动物均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0.3%戊巴比妥钠(1.0ml·kg-1)行静脉麻醉,仰卧位固定,右前肢去毛,消毒,铺单,严格无菌操作,于桡侧中段纵行切开皮肤、筋膜。分离软组织达骨膜,暴露桡骨中段,在其弧形顶点处纵行切开并分离骨膜,用骨锯造成约 2mm宽的横形缺损,缝合软组织及皮肤,制成桡骨骨折模型。术后第三天开始用药以避开急性炎症期。A组动物经导管注入0.25%布比卡因0.5ml,1次/日;B组动物注入0.9%生理盐水0.5ml,1次/日;C组动物不予处理。血管超声测量阻滞前后右侧肱动脉的血流量变化的情况。
开始注药后的第二、四、六周,各组随机抽取10只动物,拍摄CR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评分,随即处死,取完整的右侧桡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个,置于万能试验机上,一组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另一组行扭转试验,测试并记录桡骨的最大抗弯曲强度、最大抗扭转强度和应力
WP=5
应变曲线。
上述桡骨标本测试后,自骨折线两端0.5cm处截断,放入质量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脱钙,脱水,石蜡包埋,在切片机上行连续切片,标本厚度5μm,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的组织学变化并评分。
结果: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A组兔注药后10min,其肱动脉的血流量由注药前的(30.25±1.83)ml.min-1增至(51.42±3.57) ml.min-1(P0.05)。此后各时点逐渐减少,到注药后60 min时,其血流量降至(44.47±2.13)ml.min-1,仍比对照组高约50%(P0.05)。与B、C组比较,A组注药后各时点均有显著增加(P0.05)。B、C组组内各时点间及两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
从兔骨折局部CR片上可看出, A组注药后2周时,骨折愈合评分为1.3±0.48,到4、6周分别增至3.5±0.85和4.6±0.52(P0.01)。而B、C组在各时点的评分也逐渐增高,但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2和图2)。
三点弯曲试验中,注药后6周时,A组的最大抗弯曲强度为(102.05±5.21)N,明显大于4周(30.69±2.64)N(P0.01)。B、C组的最大抗弯曲强度在4、6周也有增加的趋势(P0.01),但小于同时点的A组(P0.05)(见表3和图3)。
扭转试验的变化于三点弯曲试验的结果相似(见表3和图4)。
从表4、表5、表6看出,与B、C组比较,在注药后2周时,A组骨连接的评分明显好于C组(P0.05),
WP=6
骨痂的生长评分优于B组(P0.05),三组间骨髓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图5);4周时,A组的骨痂生成评分明显增加(P0.01,见图6);到注药后6周,A组除骨连接、骨痂生成评分明显高于B、C组外,骨髓评分也显著增高(P0.05,见图7)。另外,A组注药后2、4、6周的各项指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1)。
结论: SGB可明显促进阻滞侧上肢骨折的愈合进程,大幅度地增加阻滞侧上肢的血流量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