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兔桡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张雷波  
【摘要】: 目的: 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尤其上肢更为多见,骨折后愈合所需时间较长。如何加快骨折愈合的进展,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的前沿性研究包括利用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如各种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BMP)、陶瓷等来治疗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基因治疗骨折的研究也有报道,但这些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尚未能应用于临床,且其价格较为昂贵,安全性亦没有完全把握。临床上目前常用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和技术,例如红外线、激光、电磁等,其理论基础均为改善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机体的自然愈合能力。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可明显增加其支配区域的血流量和营养,提高局部氧张力,增强机体的自然愈合能力。在临床上,SGB已用来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从理论上讲,SGB能加快其支配区域骨折愈合的速度。但目前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右侧SGB模型和右侧桡骨骨折模型,间断给药行SGB,分期分批用拍摄X线片、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切片光镜下观察的方法,研究SGB对上肢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期寻求一种加快骨折愈合的经济可行的新方法。 方法: 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河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 WP=4 提供)9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5kg,兔龄4±0.1月,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只。喂养一周后,A、B组动物均以0.3%戊巴比妥钠(1.0ml·kg-1)耳缘静脉缓慢注射行静脉麻醉,仰卧位固定,颈部去毛消毒,铺单,严格无菌条件下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层,找到右侧颈总动脉鞘,在其上平胸骨头处开一小口,用显微钳在颈总动脉鞘内向下分离约1.5cm,置入硬膜外导管,在颈总动脉鞘开口处及向头侧1cm、2cm处,用4号手术缝合线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颈椎横突处的肌肉上,导管另一端自颈背部皮肤穿出,保留约10cm.饲养一周后,各组动物均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0.3%戊巴比妥钠(1.0ml·kg-1)行静脉麻醉,仰卧位固定,右前肢去毛,消毒,铺单,严格无菌操作,于桡侧中段纵行切开皮肤、筋膜。分离软组织达骨膜,暴露桡骨中段,在其弧形顶点处纵行切开并分离骨膜,用骨锯造成约 2mm宽的横形缺损,缝合软组织及皮肤,制成桡骨骨折模型。术后第三天开始用药以避开急性炎症期。A组动物经导管注入0.25%布比卡因0.5ml,1次/日;B组动物注入0.9%生理盐水0.5ml,1次/日;C组动物不予处理。血管超声测量阻滞前后右侧肱动脉的血流量变化的情况。 开始注药后的第二、四、六周,各组随机抽取10只动物,拍摄CR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评分,随即处死,取完整的右侧桡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个,置于万能试验机上,一组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另一组行扭转试验,测试并记录桡骨的最大抗弯曲强度、最大抗扭转强度和应力 WP=5 应变曲线。 上述桡骨标本测试后,自骨折线两端0.5cm处截断,放入质量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脱钙,脱水,石蜡包埋,在切片机上行连续切片,标本厚度5μm,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的组织学变化并评分。 结果: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A组兔注药后10min,其肱动脉的血流量由注药前的(30.25±1.83)ml.min-1增至(51.42±3.57) ml.min-1(P0.05)。此后各时点逐渐减少,到注药后60 min时,其血流量降至(44.47±2.13)ml.min-1,仍比对照组高约50%(P0.05)。与B、C组比较,A组注药后各时点均有显著增加(P0.05)。B、C组组内各时点间及两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 从兔骨折局部CR片上可看出, A组注药后2周时,骨折愈合评分为1.3±0.48,到4、6周分别增至3.5±0.85和4.6±0.52(P0.01)。而B、C组在各时点的评分也逐渐增高,但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2和图2)。 三点弯曲试验中,注药后6周时,A组的最大抗弯曲强度为(102.05±5.21)N,明显大于4周(30.69±2.64)N(P0.01)。B、C组的最大抗弯曲强度在4、6周也有增加的趋势(P0.01),但小于同时点的A组(P0.05)(见表3和图3)。 扭转试验的变化于三点弯曲试验的结果相似(见表3和图4)。 从表4、表5、表6看出,与B、C组比较,在注药后2周时,A组骨连接的评分明显好于C组(P0.05), WP=6 骨痂的生长评分优于B组(P0.05),三组间骨髓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图5);4周时,A组的骨痂生成评分明显增加(P0.01,见图6);到注药后6周,A组除骨连接、骨痂生成评分明显高于B、C组外,骨髓评分也显著增高(P0.05,见图7)。另外,A组注药后2、4、6周的各项指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1)。 结论: SGB可明显促进阻滞侧上肢骨折的愈合进程,大幅度地增加阻滞侧上肢的血流量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世海;曹飞;张旭辉;;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12期
2 熊晖明;丁永军;周熙俊;;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0期
3 肖忠维;手法加中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2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4年S1期
4 梅汉尧,冯兴华;桡尺骨干双骨折11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9年07期
5 明新杰,明新广,明新忠,张全金,明立功,明新武,郭永刚;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2002年02期
6 杜敏,闫晓光,张延平;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4年04期
7 闵祥辉;王煜;黄小进;夏永清;曲闽;;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外固定架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8 岳基锋;;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附100例报告)[J];淮海医药;2007年01期
9 王昭佩;陈伯健;况高华;万豫尧;马少云;欧爱华;陈光熙;;可塑性腕关节支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年04期
10 刘望明;;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9年01期
11 程豫;朱文彬;;中药外敷夹板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2 王凯利;刘兴战;;前臂交锁髓内钉在桡骨骨折中的临床运用[J];疑难病杂志;2010年09期
13 钟春燕;寿越彭;张龙春;;动力外固定器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J];中国骨伤;2010年12期
14 蒋宜伟,宋敏,邓强;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5 苏佳灿,张春才,张德胜,禹宝庆,许硕贵,王家林,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的记忆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8期
16 刘艺祥,吕伟明,吴志君;前臂双骨折的手法治疗[J];中国骨伤;2003年02期
17 冯经旺,尹憬颀,冯翔宇,沈景辉,谭志伟,冯运华,汤克沪;T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7期
18 杨峰,孙宝群;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年09期
19 丁春;孙兰兰;;克氏针经皮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Barton骨折[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0 王虎;郭玉山;;T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力;马华松;鲍磊;柯文坤;余海滨;张景山;;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2 胡兆洋;邓长青;周全;邓章云;胡波;邓成勇;;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苏纪权;雷利生;杨顺;;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叶俊武;吴青;蔚芃;;桡骨头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陆生鹏;张懋;王治兵;朱波;;AO斜T型钛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骨折32例[A];宁夏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段宏;刘跃辉;;跨关节支撑钢板和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叶有厚;;浅谈气流冲击波致伤挠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之我见[A];全国中华骨伤名医名院名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黄俊武;高伟阳;王向阳;闫合德;余可和;;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侯碧浩;吴继昆;董玮;;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塌陷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史定伟;侯筱魁;王友;张峻;顾延;;腕关节镜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A];第八届全国骨科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讲义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娟;桡骨近端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段春光;双基因修饰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刘涛;包裹BMSCs壳聚糖水凝胶复合CPC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及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林春阳;组织工程人工骨成骨活性因子(BMP9,OPG)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涛;包裹BMSCs壳聚糖水凝胶复合CPC骨组织工程的构建及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于雪峰;针刺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晓飞;不同剂量比淫羊藿苷与辛伐他汀对家兔桡骨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魏志腾;尺骨钢板桡骨弹性髓内针治疗青少年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欣文;淫羊藿与BMP-2对兔桡骨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邵高海;中药接骨Ⅰ号方剂治疗兔桡骨骨折中BMP-7表达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蔡羽中;辛伐他汀影响兔桡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张雷波;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兔桡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7 罗令;三步正骨法治疗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8 侯国柱;兔桡骨骨缺损局部组织中BMP-2的活性表达及其和骨愈合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9 梁材;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10 陈永龙;高原环境对大鼠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1表达和相关生化特点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靳雪莲;“舍不得丢下孩子们”[N];毕节日报;2010年
2 韦以宗;震伤复杂骨折正骨复位技巧[N];健康报;2008年
3 屠金;论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责任承担[N];江苏法制报;2005年
4 丁家茂;万年法官千里寻踪抓“老赖”[N];上饶日报;2007年
5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希拉里为何平地摔骨折?[N];健康时报;2009年
6 苏卫国 梁明翥;胶工黄新锋挺身护胶受重伤 八一总场重奖五万以树正气[N];海南农垦报;2006年
7 ;杉树皮外固定治桡骨骨折[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张丽娟;人身损害的后续治疗可再次提起诉讼[N];甘肃日报;2006年
9 徐裕菊;学生课间受伤 学校是否担责[N];中国教师报;2004年
10 袁龙 刘敏;工匠无证建房发生事故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