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透明质酸外敷膜对手术切口的影响

任贵云  
【摘要】: 目的:研制透明质酸外敷膜,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外科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探讨透明质酸外敷膜抑制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透明质酸外敷膜的制备: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前以分析天平称量。在超净台内,先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待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透明质酸,用玻璃棒搅拌配制成均匀的透明质酸凝胶,然后将凝胶平铺于玻璃板上,置低温干燥箱干燥后,在超净台内切割成长5.5 cm、宽1.0 cm的透明质酸外敷膜。2.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实验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大鼠在全麻下于背部脊柱两侧旁1㎝处,平行脊柱分别做长约5 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达肌层,3~0丝线缝合。治疗组伤口表面贴敷透明质酸膜后,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伤口表面贴敷生理盐水纱条,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治疗组用药至术后第14天停止用药。分别于术后1、3、5、7、9、14、21、28天处死一组动物,留取标本,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透明质酸含量测定。 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1、3日;治疗组:伤口较清洁,渗液较少,部分伤口有少许结痂,炎症反应轻,创周无明显红肿。对照组:部分伤口有结痂,部分伤口渗液较多,不易清洁;创周红肿。术后5、7日,对照组炎症 WP=4 减轻,但缝线反应较重;治疗组仅有轻微缝线反应。术后9、14、21、28日,对照组伤口愈合后可见明显的愈合线,而治疗组愈合线不明显。2. HE染色观察:术后1日,对照组,表面见血凝块及炎性渗出物,表皮不连续,真皮切口两侧见较多炎细胞浸润;治疗组,表面见透明质酸和炎性渗出物组成的嗜伊红物,真皮切口两侧炎细胞浸润较少。术后3日,对照组棘细胞层增生明显、肥大,排列较紊乱,炎细胞浸润明显;治疗组棘细胞层增生不及对照组明显,层次清楚。术后5日,两组表皮均已愈合,对照组角化层形成,真皮浅层已愈合,深层近皮下组织处裂隙较宽;治疗组角化程度较轻,真皮愈合较慢,浅层至深层裂隙较一致,炎细胞浸润较明显。术后7日,两组皮肤全层已愈合,对照组角化程度较重,真皮深层炎细胞呈灶状聚集;治疗组基底层细胞排列较整齐,真皮深层炎细胞浸润较对照组为轻。术后9日,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胞核椭圆形,成层壮聚集排列;治疗组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小,胞核细长,疏松排列。术后14、21、28日对照组角化较重,胶原排列成束、致密,与切口线垂直;治疗组角化较轻,表皮层厚度基本正常、平坦,胶原束较小,排列相对疏松。3.masson染色观察:术后5、7天,治疗组切口两侧可见新生胶原纤维量较少,胶原束较小,排列相对疏松;对照组切口两侧可见量较多的新生胶原纤维,胶原束较粗大,胶原束与切口垂直排列,相对较致密。4.透射电镜:术后3日时,对照组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治疗组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但可见轻度褪形性变。术后7日,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周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分布;治疗 WP=5 组成纤维细胞发生褪形性变,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丰富、边集呈高电子密度团块,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圆形高电子密度斑块,细胞周围胶原纤维较少,可见中等电子密度均匀基质样物质。术后14天,对照组表皮细胞胞体小,细胞连接紧密,细胞间桥多见、排列混乱;治疗组可见正常成纤维细胞及有褪形性变的成纤维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从横断面见,纤维较细小、排列疏松;表皮细胞胞体较大,细胞间桥较少、连接较疏松。5.成纤维细胞计数:术后1、3、5天时,治疗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多(P0.05);术后7、9、14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炎细胞计数:术后1、3、5日时,对照组伤口浸润的炎细胞数目较治疗组多 (P0.05),浸润的炎细胞在术后1日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术后3、5日时以淋巴细胞为主。术后7、9、14天时,对照组慢性炎细胞较治疗组多(P0.05)。6.HA含量分析:两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术后1天,两组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均较高,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5天时,治疗组局部透明质酸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7、9、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术后1、3天局部透明质酸含量较高,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术后5、7、9、14天时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P0.05);而对照组术后1天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明显高于术后3天时局部透明质酸含量(P0.05),术后5、7、9、14天的透明质酸含量与术后3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1.初步研究制备了高分子量的HA外敷膜。2. WP=6 高分子量HA外敷膜使HA渗透进入皮肤,抑制瘢痕形成。3.HA外敷膜在创伤愈合早期有较强的透皮作用;随着表皮层愈合,HA透皮作用减弱。4.HA外敷膜对外科手术切口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5.HA外敷膜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通过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从而影响胶原的合成和沉积。6.HA外敷膜可促使表皮层愈合并延缓角化层形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希军;柳大烈;张阳;李玉霞;;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创面肌成纤维细胞表达的影响[J];沈阳部队医药;2002年01期
2 李望舟,石冰,柳大烈;胎兔、成兔皮肤正常及创伤愈合过程中透明质酸的定位分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希军!110015沈阳,柳大烈!110015沈阳,张阳!110015沈阳;透明质酸及透明质酸酶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形成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年04期
4 张荣鑫;王傲雪;涂彩霞;;透明质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J];中国生物美容;2009年04期
5 唐毅,陈鸿辉,李斯明,沈雁,钟灿灿;透明质酸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韧带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1年03期
6 任贵云,董福生,王洁,李向军;透明质酸外敷膜对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7 崔向珍;王凤山;刘爱华;郭学平;;低分子量和寡聚透明质酸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6年03期
8 蔡春水!430060,李家元!430060,袁仙桃!430060;透明质酸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修复中的作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1年03期
9 柳大烈;透明质酸与创伤无瘢痕愈合[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4期
10 石冰;李望舟;李学拥;陈绍宗;李金清;;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中透明质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11 王万宏;侯春林;王颖;;不同配方复合润肤生凝胶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7年01期
12 宋慧锋,林子豪,刘宁飞;透明质酸和无瘢痕愈合[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8年05期
13 柯春林;曾晓雄;;透明质酸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年02期
14 张鲁榕,孔宪涛,张国治,李石,谢映华;透明质酸在肝病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15 陈俊忠;;透明质酸与肝病[J];广西医学;1993年05期
16 王增禄,杨泽田,徐平西;γ射线辐射对透明质酸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年01期
17 余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年03期
18 罗曼,蒋立科,钱万英;牛眼透明质酸分级制备[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年05期
19 卢涛,金岩,聂鑫,高天文,孙林潮,李强;黑素细胞悬液中加入透明质酸的最佳浓度选择[J];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01期
20 尹斯利,陈育华;RA患者血清中HA及LN浓度改变的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祎;李奇;王海杰;;透明质酸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乔亮;杨惠忠;董鹤亮;黄晓琴;李学川;郇京宁;;使用愈肤欣透明质酸锌凝胶在急、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临床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3 盛瑞堂;孙猛;徐士伟;谭天伟;;透明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4 黄河;赵谋明;;透明质酸在医药方面的应用[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蒋峰;廖琦;陈静;;透明质酸针加注曲安萘德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刘英;张国福;;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透明质酸在甲状腺[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冯淑芹;沈新元;;透明质酸涂层改性纳米纤维支架的研制[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付杰;郭学平;王凤山;;超声对生物大分子的生物效应及其在透明质酸降解中的应用[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溯帆;;透明质酸等皮肤充填剂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向国林;朱声荣;王秀丽;汤国雄;陶学金;;口腔癌患者唾液中透明质酸含量的检测及意义[A];第三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途;透明质酸粘多糖的分子表征、流变学性质及其物理凝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邓开野;生物体透明质酸的仿生制取[D];吉林大学;2004年
3 陈永浩;透明质酸发酵法制备及其复合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韶进;HA在预防肌腱粘连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5 房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晓宁;透明质酸强化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田维明;透明质酸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框架材料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吴涵;透明质酸对滴眼液常用促渗剂诱导角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晓秋;透明质酸通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耐受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卫明;大鼠终板软骨细胞向髓核迁移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贵云;透明质酸外敷膜对手术切口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2 赵丽;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合膜对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李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C6胶质瘤细胞建立大鼠肿瘤模型及透明质酸对其侵袭与增殖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龚强;透明质酸对大鼠周围神经瘢痕及神经再生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胡帼颖;透明质酸化学交联修饰及其衍生物的体外降解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6 李扬;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液中透明质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冯德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硒化透明质酸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沙坤;中国林蛙皮透明质酸提取技术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9 王昌耀;透明质酸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10 黄姣;Gengigel凝胶治疗菌斑性牙龈炎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荃;举足轻重的透明质酸[N];文汇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通讯员 于静;透明质酸产业呼之欲出[N];科技日报;2001年
3 吕梅;透明质酸在化妆品中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2年
4 吕梅;透明质酸在日化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1年
5 程志伟;浅析透明质酸的生产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0年
6 继成;眼科新贵透明质酸前景可观[N];医药经济报;2000年
7 记者 孙明河;山东福瑞达集团发力高科技美容化妆品[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高科技引领新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9 徐铮奎;透明质酸用途扩大催生光明前景[N];医药经济报;2005年
10 周亚光 孙元江;独石化领军国内透明质酸市场[N];中国化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