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及IL-6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摘要】:
目的: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所含成分决定的。如果不伴有血栓形成,单纯冠脉狭窄的病程通常是良性的,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或稳定型心绞痛。从慢性到急性的转化,通常是由于保护斑块的纤维帽破裂,诱发血栓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冠脉阻塞,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稳定斑块变为不稳定斑块由多种因素引起,其内因为斑块结构和炎症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多个大规模临床实验提高了我们对冠脉粥样硬化和缺血病理生理的认识,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以外,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再发。因此,从理论上讲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益。但仍需进一步从临床实验中研究证实ACS患者早期他汀治疗的益处,阐明炎症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本课题在ACS患者中早期使用阿托伐他汀,观察CRP及IL—6的水平变化,评价阿托伐他汀对ACS早期的治疗效果及阐明其作用机理。
方法: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43—79岁,平均61.3±9.43岁。
WP=4
全部病例符合WHO建议的ACS诊断标准。所有对象均排除住院后早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大于6小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EF<40%、糖尿病、胶原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最近2周服过降脂药物者。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简称阿托他伐汀组):2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1±8岁,其中男性不稳定心绞痛18例,(2)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简称常规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0 .92±8.38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19例,ST段提高及非ST段急性心肌梗死9例。两组(包括阿托伐汀组、常规组)之间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例数、高血压例数、射血分数、血压、心率、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稳定心绞痛组(对照组):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0.12±8.27,选自住院患者,符合WHO建议有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均排除感染性疾病、肿瘤、胶原性疾病等。
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发病后12小时内开始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一次。入选患者均未给抗炎药物。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进行血清CRP及IL—6的检测。统计两组病例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门诊随访(2-3周随访一次)3个月内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情况。检测方法:CRP采用单向酶联免疫扩散法,IL—6采用放射免
WP=5
疫法。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CRP、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IL—6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RP、IL—6水平与常规组比较有差异,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CRP、IL—6水平比治疗前略有改善(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常规组血脂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周后,血脂TC及IDL—C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CRP、IL—6之间呈正相关(γ=0.61, P0.05)。治疗组与常规组随访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之发生率较常规组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使用的可能益处:①可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可以降低斑块内的炎症反应, 稳定粥样硬化斑块。②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但由于样本数较少随访时间不长,结论有待进一步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炎症标志物CRP及IL—6与ACS之间关系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来完全阐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