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spirin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粥样斑块破损处血小板的过度聚集可以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脑血栓形成和其他外周血管的缺血性疾病的发生[1~2]。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此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ADP 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GPIIb-IIIa 拮抗剂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直到目前,阿司匹林仍然是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血栓烷的合成,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许多试验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心肌梗塞和缺血性卒中的长期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应用将增加胃肠道出血、溃疡穿孔以及其它副作用的发生。NO-aspirin 是一类能够释放NO 的新型阿司匹林,它通过化学键将一个NO 分子连接在传统阿司匹林分子上而合成,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发挥药物功效,其中后者可通过依赖/非依赖cAMP 的途径发挥作用,NCX-4016 是这此类家族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体外实验证实,NCX-4016 可以抑制由阿司匹林敏感性诱导剂(花生四烯酸)和非敏感性诱导剂(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传统的阿司匹林不同,NCX-4016 对炎症细胞具有多级调节作用,包括caspase-1 and
|
|
|
|
1 |
王桂红;王拥军;;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4期 |
2 |
糜贤凤,闭雄杰,张春花,李品荣;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J];铁道医学;1998年03期 |
3 |
刘芳,盛爱珍,李金,王新德;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4 |
王咏梅,周发展,吴云,张焕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5 |
衡亮;宦梦蕾;;银杏叶提取物抗实验性血栓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0期 |
6 |
孙易,季晖,张奕华,蒋丽媛;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7期 |
7 |
罗伟程;;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6年05期 |
8 |
沈志强,吴蓝鸥,段理,陈植和;不同数量的非激活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9 |
王萃;艾尼瓦尔;;抗血小板药物的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年01期 |
10 |
谢军平,吴清华;阿司匹林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循环杂志;2005年05期 |
11 |
张慧英,钱志尧,许贻白,王贤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一氧化氮的相互作用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1999年10期 |
12 |
周晓棉,曹春阳,朱莹,曹颖林;正交设计结合金氏概率相加法确定阿司匹林与磷酸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最佳配比[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3 |
王俊骎;华伟;边丽萍;朱智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致左下肢腓肠肌内血肿一例[J];天津医药;2006年11期 |
14 |
徐启革;宋继福;刘同美;韩芳;杨菲斐;苗新东;;阿司匹林对高糖和高胰岛素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
15 |
张志国;杨力;郑亚萍;赵艳峰;;阿司匹林抑制内皮素-1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12期 |
16 |
陈传意;周剑涛;蒙丽华;;释放一氧化氮型非甾体抗炎药[J];西北药学杂志;2006年03期 |
17 |
闫蕊;吕吉元;段丽琴;;阿司匹林不同给药时间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6期 |
18 |
刘兴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血小板反应性的性别差异[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4期 |
19 |
彭延古;李露丹;雷田香;付灿云;罗跃;;僵蚕抗凝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应[J];血栓与止血学;2007年02期 |
20 |
王爱莲,沈迪,宋善俊,刘仲萍;阿司匹林体内作用对复合诱聚剂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