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NO-Aspirin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邢继军  
【摘要】: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粥样斑块破损处血小板的过度聚集可以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脑血栓形成和其他外周血管的缺血性疾病的发生[1~2]。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此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ADP 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GPIIb-IIIa 拮抗剂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直到目前,阿司匹林仍然是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血栓烷的合成,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许多试验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心肌梗塞和缺血性卒中的长期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应用将增加胃肠道出血、溃疡穿孔以及其它副作用的发生。NO-aspirin 是一类能够释放NO 的新型阿司匹林,它通过化学键将一个NO 分子连接在传统阿司匹林分子上而合成,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发挥药物功效,其中后者可通过依赖/非依赖cAMP 的途径发挥作用,NCX-4016 是这此类家族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体外实验证实,NCX-4016 可以抑制由阿司匹林敏感性诱导剂(花生四烯酸)和非敏感性诱导剂(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传统的阿司匹林不同,NCX-4016 对炎症细胞具有多级调节作用,包括caspase-1 and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桂红;王拥军;;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4期
2 糜贤凤,闭雄杰,张春花,李品荣;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J];铁道医学;1998年03期
3 刘芳,盛爱珍,李金,王新德;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4 王咏梅,周发展,吴云,张焕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衡亮;宦梦蕾;;银杏叶提取物抗实验性血栓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0期
6 孙易,季晖,张奕华,蒋丽媛;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7期
7 罗伟程;;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6年05期
8 沈志强,吴蓝鸥,段理,陈植和;不同数量的非激活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王萃;艾尼瓦尔;;抗血小板药物的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谢军平,吴清华;阿司匹林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循环杂志;2005年05期
11 张慧英,钱志尧,许贻白,王贤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一氧化氮的相互作用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1999年10期
12 周晓棉,曹春阳,朱莹,曹颖林;正交设计结合金氏概率相加法确定阿司匹林与磷酸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最佳配比[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3 王俊骎;华伟;边丽萍;朱智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致左下肢腓肠肌内血肿一例[J];天津医药;2006年11期
14 徐启革;宋继福;刘同美;韩芳;杨菲斐;苗新东;;阿司匹林对高糖和高胰岛素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15 张志国;杨力;郑亚萍;赵艳峰;;阿司匹林抑制内皮素-1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12期
16 陈传意;周剑涛;蒙丽华;;释放一氧化氮型非甾体抗炎药[J];西北药学杂志;2006年03期
17 闫蕊;吕吉元;段丽琴;;阿司匹林不同给药时间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6期
18 刘兴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血小板反应性的性别差异[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4期
19 彭延古;李露丹;雷田香;付灿云;罗跃;;僵蚕抗凝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应[J];血栓与止血学;2007年02期
20 王爱莲,沈迪,宋善俊,刘仲萍;阿司匹林体内作用对复合诱聚剂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岩;李一石;Patrice NONY;;运用阿司匹林药代—药效数学模型对不同给药方法效果的模拟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金立玲;闵暘;;麦冬总皂甙对ADP及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彭曦;汪仕良;冯晋斌;尤忠义;黎鳌;;一氧化氮对烧伤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4 李立文;季晖;张奕华;俞珊;周洲;;3-(4-甲苯基)-1,2,3,4-三唑-5-[N-(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亚胺抗血栓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唐震宇;陆雪芬;易咏红;;阿司匹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孙越红;王雅杰;周景茹;;血小板聚集实验条件优化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善达~对加速贮存条件下阿司匹林片剂稳定性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资料[C];2006年
8 王星;张澍田;;NF-κB在阿司匹林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9 胡海一;张澍田;;阿司匹林与烟草提取物对食管鳞癌细胞株cyclinD1的表达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10 曲方;韩晓书;何凡;郝君;;阿司匹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国;吸入一氧化氮与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2 封宁;基于神经生物学的神经元真实感仿真[D];浙江大学;2005年
3 崔晓辉;硫化氢在大鼠内毒素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4 党军;TGFβ_1、NO、双肺血流及DVHS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张志红;淀山湖类毒素-A污染状况及其神经毒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华;外源一氧化氮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及其信号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陈晓光;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王涛;肾上腺髓质素、尾加压素Ⅱ及一氧化氮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9 金翼熙;针刺涌泉穴治疗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贾静;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对咬合创伤的反应[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继军;NO-Aspirin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2 郝卫军;高龄老年应用不同种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辛秀峰;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4 田真;吡考他胺抗血小板聚集性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薛村水;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6 侯志芬;阿斯匹林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7 王桂梅;AOTF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阿司匹林及制剂中的水杨酸含量及其在线设计[D];山东大学;2008年
8 袁巍巍;阿司匹林加强辛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9 谭真;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美洛昔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心血管病患者前列环素—血栓素A_2平衡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忠梅;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冠心病人应天天用阿司匹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2 海成旺;常服阿司匹林要查肾功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李虹伟;阿司匹林使用太少[N];北京日报;2006年
4 宋雯;阿司匹林是功能最多的药物[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魏春来;阿司匹林新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阿司匹林 非剂量越大越好[N];健康报;2008年
7 陈列欢;阿司匹林仍是一个谜[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唐文;与阿司匹林“不睦”的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黄馨;正确认识阿司匹林“抵抗”[N];保健时报;2007年
10 陈不我;《阿司匹林》:无虎头有豹尾[N];中国电影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