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对AMI-PCI后no-reflow现象逆转效应及no-reflow发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多项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血管再通率高、恶性心脏事件(MACE)少、创伤小等优点。但是,经PCI 治疗的AMI 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成形治疗后,大约有10%-30%患者出现冠脉无复流(no-reflow)现象,致使心肌组织仍缺乏有效的血液灌注,MACE 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及短期和长期预后,因此,如何实现在开通IRA的同时,使梗死相关区域心肌组织微循环得到有效的血液灌注,挽救存活心肌细胞,阻抑急性心室重构,保护心室功能,减少MACE 的发生,是目前国内外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已有报道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冠脉结扎、球囊闭塞、微球灌注等),复制不同种属(犬、羊、兔等)的no-reflow 动物模型,试图探讨AMI-PCI 后的no-reflow 现象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但迄今为止,no-reflow 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防治措施亦不尽人意。
中国五指山小型猪具有与人类十分接近的心血管系统生物组织学特性,是最适合复制人类心血管疾病模型的动物之一。no-reflow 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形成的结果,深入揭示这些参与因素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对于no-reflow 现象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山莨菪碱是我国特有的,且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障碍的胆碱能M 受体阻滞剂,能扩张血管,解除冠脉痉挛,改善心肌微循环,并增加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特别是对灌注不良状态的动静脉微小血管产生重调作用,可能使坏死缺血心肌区域内舒缩功能紊乱的动静脉微小血管灌注/张力发生适应性血管重调,从而改善心肌血管前向和侧枝逆向心肌血供,提高有效的心肌灌注和代谢水平,但其对产生no-reflow 现象的缺血心肌组织灌注有否改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本研究,应用中国五指山小型猪,通过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球囊扩张闭塞-再灌注,细导管超选LAD 注入微血栓,成功复制AMI-PCI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