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塞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评价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索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1选择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针灸科(脑血管病科)和石家庄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高压氧治疗中心住院患者135例,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42例、对照组B(头针结合良肢位)38例,对照组C(高压氧结合良肢位)40例,各组年龄、性别、病程、个人史、家族史以及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A组再给予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头针选穴采用《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头针治疗结束后进入高压氧舱治疗,患者入院后即指导其卧床时保持符合康复医学理论正常模式的良肢位摆放,采用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的良肢位。B组给予头针结合良肢位治疗,头针及良肢位治疗同A组。C组给予高压氧结合良肢位治疗,高压氧及良肢位治疗同A组。以上三组治疗均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3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国卒中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变化,并进行总体疗效判定。
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与B、C两组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C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说明三种治疗方案中以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对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最好,头针结合良肢位效果优于高压氧结合良肢位。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相比ADL评分均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与B、C两组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C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说明三种治疗方案中以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对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最好,头针结合良肢位效果优于高压氧结合良肢位。
3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变化
3.1纤维蛋白原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与B、C两组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说明三种疗法中以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疗法对纤维蛋白原的改善效果最好。
3.2红细胞压积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与B、C两组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说明三种疗法中以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疗法对红细胞压积的改善效果最好。
3.3血浆黏度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与B、C两组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说明三种疗法中以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疗法对血浆黏度的改善效果最好。
3.4红细胞聚集指数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B、C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说明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疗法能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头针结合良肢位、高压氧结合良肢位疗法对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影响。
4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确切疗效,A组(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疗效最好(92.9%),B组(头针结合良肢位)次之(84.2%),C组(高压氧结合良肢位)较低(70.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安全性观测结果
在临床试验中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见异常。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改变。
结论:
1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综合分析证明,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综合疗法优于对照组头针结合良肢位疗法和高压氧结合良肢位疗法。
2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综合疗法通过降低血液流变学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指标而达到治疗脑梗塞确切的良好的临床效果。
3头针结合良肢位和高压氧结合良肢位的对照组能降低血液流变学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指标,获得了确切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4良肢位头针结合高压氧综合疗法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等优点,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5引进康复医学良肢位的治疗观念,结合头针、高压氧治疗手段,为治疗脑梗塞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
|
|
|
1 |
魏守蓉,李哈妮;早期康复训练并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5期 |
2 |
康志雄;;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15期 |
3 |
刘丽杰;黄美琴;;镇肝息风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37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
4 |
陈时彦;溶栓治疗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及疗效观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5 |
徐玉根;;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5期 |
6 |
肖建军,张斌,焦秋云,罗新名,刘正义;血液流变学改变在创伤性脑梗塞发病中的意义[J];中国微循环;1996年04期 |
7 |
孙达春,张爱华,周永斌,赵志立;噻氯匹定对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1997年01期 |
8 |
李华伟;;血液流变学原理在脑梗塞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1990年07期 |
9 |
李剑平;高悦云;;52例TLA的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国医刊;1990年07期 |
10 |
李秀,陈社新,马维青,吕芳,余晓琴,陶存武;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的观察分析[J];医学综述;1996年02期 |
11 |
张桂莲,吴海琴,李觉慧,贾天成;不同类型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对比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
12 |
吕爱红;;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年04期 |
13 |
于国力,王庆荣,周丽华,赵丽辉;不同类型脑梗塞患者脂类及血液流变学对比研究[J];山东医药;1995年10期 |
14 |
李华,谢成忠,张颖,展群岭,王辉,陈光福,贺圆圆,田超;肺心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与脑梗塞[J];农垦医学;1996年04期 |
15 |
陆紫敏,周德芬;冠心病、脑梗塞、肺气肿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110例[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科版);1996年01期 |
16 |
蔺翠兰,汪秋红,荣振华;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辅助治疗脑梗塞35例[J];中医药信息;2001年04期 |
17 |
刘事明;何乐群;赖道金;;疏血通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8 |
李勇智,徐伟芳,薛立业,王俊香,宋英;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附50例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1994年02期 |
19 |
王玉祥,唐桂华,王儒强;银杏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1996年01期 |
20 |
胡红卫;脑梗塞与血液流变学体外血栓的检测[J];井冈山医专学报;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