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评分、平衡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变化,以研究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2007年1月至月2008年2月在我院骨科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86例。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组,简称康复治疗组43例,常规治疗组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接受椎管减压术和/或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手术,应用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于术后1~2周出院,并定期随访,直至试验结束。康复治疗组:术后1周内介入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如下:⑴卧床期阶段(受伤后1~4周)的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呼吸训练,辅助咳嗽法,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长度的保持训练,主动运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⑵离床期(受伤4周后)的训练包括:起立床上站立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肌肉的再训练,转移训练,轮椅训练,步行训练⑶步行矫形器应用:无助功能步行矫形器和助动功能步行矫形器。⑷脊髓损伤主要合并预防训练,包括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评价:分别于术后1周内和顺延3个月后进行评价,分别称为治疗前评价和治疗后评价。对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的评价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脊髓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⑴、治疗前后运动评分比较:康复治疗组治疗前运动评分为43.11±18.12,治疗后为62.40±19.94,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运动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运动评分为42.93±17.93,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52.60±17.1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康复治疗组运动评分为43.11±18.12,常规治疗组运动评分为42.93±17.93,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运动评分为62.40±19.94,常规治疗组运动评分为52.60±17.1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⑵、治疗前后感觉评分比较:康复治疗组治疗前感觉评分为125.93±25.26,治疗后为130.65±26.31,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感觉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感觉评分为124.87±25.26,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127.94±24.28,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康复治疗组感觉评分为124.87±25.26,常规治疗组感觉评分为125.93±25.26,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感觉评分为127.94±24.28,常规治疗组感觉评分为130.65±26.3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⑶、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比较: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平衡评分为2.49±1.84,治疗后为8.12±2.47,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平衡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平衡评分为2.35±1.62,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平衡评分为5.30±2.10,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康复治疗组平衡评分为2.49±1.84,常规治疗组平衡评分为2.35±1.6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平衡评分为8.12±2.47,常规治疗组平衡评分为5.30±2.1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⑷、两组患者SCI常见并发症的比较:压疮发病率的比较,康复治疗组发病率为4.65﹪,常规治疗组发病率为46.51﹪,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比较,康复治疗组发病率为11.63﹪,常规治疗组发病率为53.4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泌尿系感染发病率的比较,康复治疗组发病率为13.95﹪,常规治疗组发病率为41.8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康复治疗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27.40±8.98,治疗后为58.10±12.20,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28.23±8.60,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39.21±8.34,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康复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27.40±8.98,常规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28.23±8.6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58.10±12.20,常规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39.21±8.3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本实验证实了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可以提高SCI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平衡功能,可以降低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尽可能地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开始自理的、创造性生活,重返社会。
|
|
|
|
1 |
Bohlman HH;张志玉;;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和融合术[J];国际骨科学杂志;1982年04期 |
2 |
黄晓琳;;脊髓损伤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附2例报告)[J];中国康复;1988年04期 |
3 |
方华才;;脊柱骨折193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1991年03期 |
4 |
何扬子;电针治疗颅脑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2期 |
5 |
胡侦明,劳汉昌,张宝华,舒钧;三七总皂甙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06期 |
6 |
胡文辉,刘娜,孙秀君,任军,杨慧芬,任民峰;L-NAME加重强啡肽致脊髓损伤作用[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997年03期 |
7 |
曹晓建,罗永湘;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8 |
陶之理,李瑞午,王进堂,蔡虹,冯世平;电针及药物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8年09期 |
9 |
何仲佳,刘伟民,莫新发;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37例诊治体会[J];广东医学;1998年12期 |
10 |
;脊髓[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02期 |
11 |
孔抗美,周强,齐伟力;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制(摘要)[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2 |
曹晓建,罗永湘;大鼠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13 |
胥少汀!100700,刘树清!100700,孙天胜!100700,刘智!100700;扩大半椎板切除术治疗颈脊髓损伤[J];中华外科杂志;1999年10期 |
14 |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主要特征[J];现代康复;1999年09期 |
15 |
干阜生;李超;赵致良;乔济民;张以恺;;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损伤36例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1999年03期 |
16 |
蒋赞利,陈君长,王坤正,赵明;亚胺环己酮与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
17 |
秦晓东,王道新,李翔,金正帅;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机制与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0年02期 |
18 |
王艳,黄淑兰,郭嫦凤;腰椎骨折脊髓损伤手术的护理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9 |
孟宪文;综合治疗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体会[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
20 |
兰丽康,季乃军,李颖异;颈椎管狭窄60例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