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乏氧紧张状态及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其影响
【摘要】: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基本特征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出现在正常子宫体腔内膜以外的一种疾病。EMs常有三大临床表现:盆腔痛、月经不调和不孕。迄今为止,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EMs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其广泛种植、易复发的特性与恶性肿瘤十分相似。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乏氧在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先期研究证明,“补肾温阳化瘀法”可缩小EMs病灶,松解盆腔粘连,减轻盆腔瘀血,缓解疼痛,调节卵巢功能。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1. EMs三种不同的病变形式(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症)是否都处于乏氧状态; 2. EMs乏氧状态与黏附、侵袭、血管生成的关系;3.观察“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4.通过建立大鼠EMs模型,研究“补肾温阳化瘀中药”改善病灶局部乏氧的疗效,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1临床研究(1)
研究组:选自2007年1月~12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市妇产医院、河北省中医院住院并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纳入标准的手术患者,所有EMs病例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确诊。其中,腹膜型8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型7例,子宫腺肌症型9例,分别在术中收集异位内膜组织,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内膜标本。
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
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年龄比较分布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标本均在分泌晚期留取。
观察项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链接法(SP法)检测CD34、CD54、GLUT-1、MMPS-2,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SOD在各组内膜中的表达。
2临床研究(2)
将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中药组)和对照组(即西药组)各23例,治疗组给予“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口服,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口服,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参考WHOQOI-100和WHO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观察患者的痛经改善程度。
3动物实验
选用动情周期正常的健康清洁级雌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0g克,经阴道涂片检查,在大鼠的动情期进行手术造模。根据王艳萍方法复制内异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每只大鼠开腹,不做任何处理,关腹。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中药治疗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中药治疗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丹那唑治疗组(简称“西药组”),每组10只。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按15.41g/ kg、61.76g/ kg(分别相当于临床成人剂量的5倍、20倍)给予补肾温阳化瘀中药灌胃,每日一次,连用4周;西药组按100mg/kg/d,给予丹那唑水溶液灌胃,连用4周;假手术组10只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末次给药后,禁食8小时,选择动情期断头处死,无菌操作剖腹取出各组异位内膜组织,吸去血液,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μm厚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内膜组织中GLUT-1的表达;另取部分内膜组织立刻放入液氮罐中保存,用于测定SOD的表达。
结果:
临床研究(1)表明:
1 EMs的不同病变部位(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症)局部组织的乏氧标志物--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 ,P0.05;P=0.001,P0.05);而不同病变组织的乏氧状态则相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EMs不同病变部位的SOD与ICAM-1(CD54)呈负相关关系(rs=-0.476,P =0.019,P 0.05,);EMs的不同病变部位的GLUT-1与ICAM-1(CD54)呈正相关关系(rs=0.426,P=0.012)。
3 EMs不同病变部位组织的SOD与MMP-2呈负相关关系(rs=-0.468,P=0.017,P 0.05);EM的不同病变部位组织的GLUT-1与MMP-2呈正相关关系(rs=0.428,P=0.014).
4 EMs的不同病变部位的SOD与CD34呈正相关关系(rs=0.468,P=0.017, P 0.05);EMs不同病变部位的GLUT-1与CD34呈负相关关系(rs=-0.428,P=0.019,P 0.05)。
临床研究(2)表明:
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领域得分比较
中药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与西药组比较除环境领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领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西药组。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改善情况比较
西药组患者有19例服药后出现闭经,但停药三月内月经复潮;中药组患者无闭经情况发生。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和西药组用药后患者的痛经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轻的患者服用中药和西药后痛经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严重痛经患者的痛经改善情况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严重痛经者中药组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且无闭经发生。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EMs大鼠模型病灶也处于乏氧状态,病灶的SOD和GLUT-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补肾温阳化瘀中药高、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异位灶体积明显缩小或萎缩,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药高剂量组异位灶体积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和丹那唑均使异位内膜生长受到抑制,且两者的抑制作用相似。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可明显改善异位灶组织的乏氧状态;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作用相同,P0.05;中药组改善局部乏氧的作用与丹那唑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 EMs不同病变部位都处于乏氧状态。
2 EMs不同病变部位(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症)之间的乏氧状态无明显差异。
3 EMs不同病变部位的乏氧状态与细胞黏附能力呈正相关。
4 EMs不同病变部位的乏氧状态与异位细胞侵袭能力呈正相关。
5 EMs不同病变部位的乏氧状态与异位细胞血管生成能力呈正相关。
6补肾温阳化瘀法能明显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症状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7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可缩小异位灶体积或使其萎缩,并能明显改善EMs模型大鼠病灶局部的乏氧状态。提示“补肾温阳化瘀法”可通过改善EMs病灶的乏氧状态用于治疗该病,此作用可能是“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EMs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