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辛伐他汀对兔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

陈会校  
【摘要】: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然而随之带来的再灌注损伤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心肌缺血后发生再灌注可产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约占心血管死亡事件的50%左右。因而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治疗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酶解法分离兔I-R后左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研究I-R后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L型钙通道电流(ICa-L)、瞬间外向钾电流(Ito)活性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各通道电流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抗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45只,从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雌雄不拘,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I-R组和他汀组。 2模型制作:采用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分钟后,放松结扎线后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急性I-R模型。他汀组术前给予辛伐他汀(5 mg·kg-1·d-1),口服3天,I-R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术前给予安慰剂口服3天,其中假手术对照组开胸后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并不结扎血管。在组织病理学染色中,急性I-R模型的缺血时间为3小时,再灌注时间为60 min。 3心律失常评分标准:(1)0分,无心律失常;(2)1分,偶发性室性早搏;(3)2分,频发性室性早搏;(4)3分,偶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4分,频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5分,频发性室颤。 4细胞分离:利用酶解(胶原酶,Sigma公司)的方法分离心室肌细胞,梗死区细胞(指梗死区周围存活细胞)来源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毗邻的左心室前壁梗死区部位,非梗死区为左心室游离壁与心梗区相对应区域,正常对照组细胞则取自正常兔心室与梗死区相对应的部位。 5电流记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他汀组和I-R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心肌细胞INa、ICa-L和Ito活性的变化,并与假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电流记录的刺激程序由pulse+ pulsefit软件控制,通道信号经EPC-9膜片钳放大器放大,通过Ag-AgCl电极丝和填充电极内液的微电极导入细胞,产生的电流信号经EPC-9转换,为pulse+ pulsefit软件采集、分析,采集的数据用Origin 7.5拟合。 6组织病理学研究:心肌梗塞面积TTC染色并比较各组梗死区占横断面积的百分比。 7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0.05作为显著性差异的指标。 结果 1辛伐他汀对I-R中心律失常的影响 假手术对照组在观察期内仅偶尔出现室性早搏,未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I-R组在心肌缺血时,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早)、室速和室颤等心律失常;在再灌注即刻,出现较为严重的室速和室颤,此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兔心电图ST段明显恢复,心肌缺血改善,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比较,I-R组心律失常的评分明显增加(P0.01)。辛伐他汀组兔在I-R期间,也可出现室早、室速(但无室颤)等心律失常,与I-R组相比,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发生率及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1)。 2辛伐他汀对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2.1 I-R组和辛伐他汀组在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之间的INa电流密度峰值的比较 INa电流密度峰值(-30 mV)的比较显示:I-R组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INa电流密度峰值(-30 mV)分别为–22.46±5.32 ( n= 12 ),– 41.89±2.84(pA/pF)( n=14),梗死区较非梗死区,明显下降(P0.01);I-R组和辛伐他汀组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INa电流密度峰值(–30 mV)之间的差值分别为–19.43,–1.60(pA/pF),他汀组较I-R组明显减少(P0.01)(见Fig1)。 2.2辛伐他汀对梗死区心肌INa的影响 2.2.1辛伐他汀对INa及I–V曲线的影响采用维持电位(Holding potential,HP)-90 mV,阶跃+10 mV,从-80 mV逐步去极化到+60 mV,刺激频率0.5 Hz,钳制时间50 ms,引出INa。以不同钳制电压下的INa电流密度绘成电流密度-电压关系(I-V)曲线。图2示3组心室肌细胞典型的INa形态曲线。图3示3组细胞INa的I-V曲线,均在-60 mV激活,-30 mV达峰值,+40 mV时反转。I-R组与对照组相比,I-V曲线上移。他汀组与I-R组相比,I-V曲线下移,接近对照组。但INa电压依赖性不变,对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反转电位及I-V曲线的形态轨迹均无影响。 INa电流密度峰值(-30 mV)的比较显示:对照组、I-R组、他汀组INa电流密度峰值(-30 mV)分别为–42.78±5.48 (n=16),–22.46±5.32 (n=12),–40.66±5.89 pA/pF (n=15),I-R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他汀组较I-R组明显升高P0.01。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I/R可导致INa明显下降,辛伐他汀治疗可逆转这种变化。 2.2.2辛伐他汀对INa稳态失活曲线的影响图3示INa电压依赖性稳态失活曲线,I-R组与对照组相比,失活曲线明显左移(即向超极化方向移动),与I-R组相比,他汀组向右移,接近对照组。对照组的半数失活电压(V0.5)为–76.71±0.48 mV(n=16 ),I-R组为–91.66±0.42 mV(n=12),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的V0.5为–80.53±0.75 mV(n=15),较I-R组明显右移(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I-R组及辛伐他汀组的失活曲线斜率K(mV)分别为8.25±0.42 mV(n=16),8.71±0.36 mV(n=12),9.11±0.64 mV(n=1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3辛伐他汀对INa失活后再恢复曲线的影响图5示3组细胞INa失活后再恢复过程的形态曲线,图6示INa失活后再恢复曲线。INa失活后再恢复曲线的时间常数τ(ms)的比较显示:对照组、I-R组、他汀组τ值分别为76.03±16.72 (n=16), 102.19±41.29 (n=12), 83.16±34.41 ms(n=15),I-R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他汀组较I-R组明显降低(P0.01)。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可导致INa失活后再恢复时间延长,辛伐他汀治疗可逆转这种变化。 2.3辛伐他汀对梗死区心肌ICa-L的影响 2.3.1辛伐他汀对ICa-L及I–V曲线的影响 从HP -50 mV始,阶跃+10 mV,逐步去极化到+40 mV,时程250 ms,引出ICa-L。以不同钳制电压下的ICa-L电流强度绘成I-V曲线。记录ICa-L时,HP在-50 mV,钳制电压也保持不低于-50 mV,可抑制钠通道的活性,同时使T型钙通道失活。灌流液中加入4-AP、CsCl以去除钾电流,给予无K+、Na+灌流液以进一步去除钠钾电流的干扰。电极内液中加入EGTA以螯合钙离子,减慢电流失活。电流均在细胞破膜后10~20 min之间记录,避免ICa-L的衰减(run down)现象造成误差。 图7示3组心室肌细胞典型的ICa-L形态曲线。图8示3组细胞ICa-L的I-V曲线,均在-40 mV激活,0 mV达峰值,+50 mV时反转。I-R组与对照组相比,I-V曲线上移。他汀组与I-R组相比,I-V曲线下移,接近对照组。但ICa-L电压依赖性不变,对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反转电位及I-V曲线的形态轨迹均无影响。 ICa-L电流密度峰值(0 mV)的比较显示:对照组为–3.13±1.22 pA/pF(n=16),I-R组为–4.34±0.92 pA/pF(n=1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他汀组为–3.46±0.85 pA/pF(n= 13),与I-R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可导致ICa-L明显升高,辛伐他汀治疗可逆转这种变化。 2.3.2辛伐他汀对ICa-L稳态失活曲线的影响 图9示,I-R组、辛伐他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Ca-L失活曲线明显左移(即向超级化方向移动),以I-R组左移更加明显。对照组V0.5为-16.27±0.92mV(n=16),I-R组为-28.56±0.92mV(n=15),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他汀组为-22.40±0.81 mV(n=13),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大(P0.01)。ICa-L稳态失活曲线斜率K(mV):对照组为6.34±0.80 mV(n=16),I-R组为11.42±0.75mV(n=1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辛伐他汀组k为10.67±0.68mV(n=13),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大(P0.01),但和I-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辛伐他汀对梗死区心肌Ito的影响 2.4.1辛伐他汀对Ito及I–V曲线的影响 HP为-60 mV,阶跃+10 mV,脉宽300 ms,给予从-40 mV到+60 mV的去极化脉冲记录Ito,以不同钳制电压下的Ito电流密度绘成I-V曲线。Ito幅值为其峰值与刺激结束稳态值的差值。图10示3组细胞典型的Ito形态曲线。图11示3组细胞Ito的I-V曲线,均呈线性电压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I-R组I-V曲线明显下移,他汀组较I-R组I-V曲线明显上移。 Ito电流密度(+60 mV时)的对比显示:对照组为17.41±3.13 (n=15) ,I-R组为9.49±1.91 (n=11),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他汀组为14.54±2.41 (n=11),与I-R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但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可导致Ito明显下降,辛伐他汀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变化。 2.4.2辛伐他汀对Ito稳态失活曲线的影响 图12示,I-R组、辛伐他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o失活曲线向左移动(即向超级化方向移动),以I-R组左移更加明显。对照组V0.5为-45.98±1.94mV(n=15),I-R组为-55.41±1.58mV(n=1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大(P0.05)。他汀组为-47.91±2.17 mV(n=11),低于I-R组(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I-R组及辛伐他汀组Ito稳态失活曲线斜率K(mV)分别为:为16.73±1.46 mV(n=15),16.31±1.07 mV(n=11),17.05±1.58mV(n=11),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各组病理TTC染色结果 图13示各组病理中梗死区所占横断面积的百分比:I-R组、格列苯脲-他汀组、他汀组分别为(28.17±2.31)% (n=5), (17.16±0.35)% (n=5),(5.34±0.72)% (n=5);I-R组较格列苯脲-他汀组明显增加(P0.01),他汀组和其它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心肌坏死,辛伐他汀治疗可保护缺血区心肌。 结论 1动物实验表明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缺血再灌注可导致缺血心肌细胞INa和Ito明显下降,ICa-L.明显增加,形成电重构,可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延长,并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电生理异质性,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辛伐他汀预治疗可减轻这些离子通道的异常变化,逆转电重构,而不依赖于其降血脂效应,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所以,阻断或逆转异常电重构的形成,应当成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新的重要靶点。并且本研究扩展了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3该研究证明辛伐他汀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推测其机制与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瑾;周容;;胎盘滋养细胞离子通道及其与子痫前期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年07期
2 张勇;杨宝峰;;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3 苏丹;牛小麟;宋安齐;;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现状及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5期
4 李新芝;司军强;李丽;刘政江;赵磊;马克涛;;18β-甘草次酸对豚鼠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抑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5 应黎;刘振国;;偏头痛与癫痫共同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2期
6 王妮娜;刘如秀;;窦房结细胞起搏基因HCN4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0期
7 李艳兵;钟光珍;杨新春;刘秀兰;;硫化氢对大鼠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电流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年03期
8 李瑶;史学锋;张腾月;程文博;王蕊;赵堪兴;;大鼠视皮层脑片锥体神经元树突膜片钳技术[J];眼科新进展;2011年07期
9 王元;闫志强;薛伟宁;朱俊玲;贺世明;高国栋;;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的随机共振现象[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10 张成密;沈浩;徐子锋;王莹恬;俞卫锋;郑吉建;;咪达唑仑对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乙酰胆碱受体通道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年07期
11 李世林;王怀鹏;蔡伟山;;TRPV离子通道家族在人精液生殖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7期
12 韩莲花;林佳;郑冬冬;杨向军;蒋文平;;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平滑肌BK通道表达增强[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9期
13 孙世光;乔明琦;张惠云;;白香丹胶囊对PMS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相对活力及GABA_A R介导氯离子通道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11期
14 孙红宇;邹飞;李勃兴;陈明;;豚鼠气道平滑肌ATP敏感钾通道电流的动力学特性[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8期
15 李世林;王怀鹏;蔡伟山;;TRPV1离子通道对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8期
16 韩旭东;王益民;刘彦强;孟燕妮;;膜片钳技术原理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1年04期
17 张秀芝;肖红;;Annexin A2及相关性疾病[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8 李惠荣;卡得;;临床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4例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19 周翠翠;王鸿;;QT间期延长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5期
20 赵冬冬;魏毅东;;心力衰竭与心肌细胞钾离子通道(上)[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全;翁谢川;盖晓丹;李锦;;胍丁胺阻断大鼠海马神经元钙离子通道与咪唑啉受体相关[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杨胜;刘振伟;万勤;周文霞;张永祥;;TNF-α对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离子通道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武维华;;植物细胞离子通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4 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宗敏;;动作电位和部分离子通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蒋卫民;陈晓虎;唐蜀华;;多离子通道阻断的抗心律失常中药研究探讨[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6 钟季康;;离子通道的正弦迭代模型[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7 朱毅;;经络实质的水、离子通道学说[A];西南片区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继亮;杨万庆;郭东阳;雷景新;;SPE的选择性离子传导通道理论及其应用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朱在稳;孙春凤;张旋;林丛宾;赵雪芹;颜佳伟;毛秉伟;;基于玻璃纳米孔磷脂双层膜中的单离子通道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晓良;;离子通道作为新药靶点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向民;外源性磷酸肌酸对缺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心衰治疗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2 周琳;胺碘酮对大鼠肥厚心室肌细胞离子流的急性及慢性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彭彦辉;膜通道蛋白与植物对渗透胁迫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薛绍武;稀土对保卫、叶肉细胞钾通道以及气孔、蒸腾作用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5年
5 贾卫国;Ouabain对大鼠心室肌起搏通道的电生理及表达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6 韩冬云;钙调蛋白对豚鼠心室肌细胞Cav1.2钙通道的剂量依赖性和钙依赖性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高秀萍;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作用机制的研究:AβP31-35和AβP25-35对大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元K~+电流及细胞内Ca~(2+)水平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8 樊建刚;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研究及顺铂对其钾电流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雄;AMP579与腺苷对心肌离子通道作用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10 史力生;自体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电生理特性表达及对心律失常影响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会校;辛伐他汀对兔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洁;伊布利特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跨壁异质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3 姚浩洁;伊布利特对兔心房肌细胞快钠电流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4 唐瑜;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张雨薇;龙牙葱木皂苷对培养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谢金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钙通道的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于立杰;不同耐盐苹果基因型K~+通道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徐华娥;Urocortin对大鼠心肌细胞浆膜KATP通道和L型钙通道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9 刘永峰;褪黑素对乳鼠缰核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擎;莫达非尼对大鼠海马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作用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智;离子通道检测新技术助推药物研发[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文执;离子通道探寻细胞之门[N];科技日报;2002年
3 陈国东;测定单个离子通道活性的生物芯片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胡德荣;SARS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获突破[N];健康报;2006年
5 柯南;离子通道:不可能的任务[N];南方周末;2003年
6 练玉春;我国植物学家取得离子调控机理研究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8年
7 袁原 吴小军;胚胎干细胞发现“离子通道”[N];医药经济报;2005年
8 袁佳丽 常建龙;为了人民的健康[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  徐瑞哲;逮到3a蛋白,扼住SARS“咽喉”[N];解放日报;2006年
10 陈海欧 编译;蜜蜂毒液有助于新疗法[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