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IL-6-6331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影响

贾彦红  
【摘要】: 目的:胃癌在我国人群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位居前列。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遗传、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胃癌易感性的研究,而宿主遗传因素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对胃癌的遗传倾向起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报道一个新的而且很重要的IL-6 -6331启动子区变异与IL-6的产生有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在中国人群中IL-6 -6331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本课题包括375例胃癌患者及386名健康志愿者,均经过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两组研究人群在年龄、性别构成上均相匹配。分别用QIAamp DNA Mini Kit、Gentra Puregene Blood Kit DNA提取试剂盒从胃癌病人石蜡包埋组织及健康对照人群2ml全血中提取DNA。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bas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方法检测IL-6(-6331T/C)基因多态性,并随机选取显示不同基因型的样本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个体差异对胃癌患病风险的影响用χ2检验;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计算经年龄、性别校正的相对风险度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概率检验。 结果:1经性别、年龄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进行校正后,与IL-6-6331CC基因型相比,TC基因型减少了胃癌的患病风险(OR = 0.37, 95%CI = 1.15-0.94)。IL-6 -6331 T基因携带者(TC或TT基因型)对降低胃癌患病风险有边缘统计学意义(OR=0.42, P=0.060, 95% CI: 0.17-1.04)。 2进一步统计分析证实TC基因型对低分化胃癌(OR = 0.36, 95% CI = 0.13– 0.97),非贲门胃癌(OR = 0.38, 95%CI = 0.14– 1.02),肠型胃癌(OR = 0.39, 95% CI = 0.15– 1.02)起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与中、高度分化的胃癌及弥漫型、混合型胃癌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3根据TNM肿瘤分期进行的统计学分析数据显示TC基因型可以减少III/IV期肿瘤的发生危险(OR = 0.34, 95% CI = 0.13– 0.88);携有TC或TT基因型的个体还会减少淋巴结转移的机会(OR = 0.30, 95% CI = 0.12– 0.79; OR=0.35, 95% CI=0.14-0.89);但TC基因型与肿瘤的转移不相关,而TT可以减少肿瘤转移的机会(OR = 0.22, 95% CI = 0.06- 0.82)。 4 TC、TT基因型在40-65岁间的患者中胃癌的发生频率较低(OR=0.16, 95%CI=0.03-0.76) ; (OR=0.20, 95% CI=0.04-0.91),而在≦40岁与≧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且根据年龄情况进行分层分析,IL-6-6331多态性与胃癌患者的性别无关。 5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胃癌患者的生存与IL-6-6331基因型的关系,结果发现胃癌患者的生存期限与IL-6-6331各基因型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 IL-6 -6331TC基因型降低胃癌患病风险,说明IL-6 -6331T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易感性有关。 2 IL-6 -6331 T基因携带者(TC或TT基因型)与携有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对胃癌的患病风险的降低有边缘统计学意义。 3 IL-6 -6331 TC基因型减少了低分化胃癌患者的患病风险。 4 TC基因型有减少非贲门胃癌患病风险的趋势。 5 TC基因型与肠型胃癌的患病风险的降低有边缘统计学意义。 6 TC基因型可以减少III/IV期胃癌的发生危险。 7 40-65岁携有IL-6-6331TC、TT基因型的个体胃癌的发生频率较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甜甜;方伯言;张蕴莉;;E-选择素和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J];医学综述;2008年05期
2 罗建海;廖福干;廖志鹏;;IL-6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关联性[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3 孙永红;刘潇潇;郭梅;冯福民;;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9期
4 张艳萍;张蕴莉;方伯言;;炎性因子IL-6、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医学综述;2008年04期
5 魏长空,叶任高,李幼姬,杨念生,董秀清,余学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19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相关性及功能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9期
6 陈江辉;李登清;陈子华;;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G→C多态性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7 孔京慧;肖林生;;白细胞介素6及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J];医学综述;2009年19期
8 徐群清;韦叶生;梁峰;蓝景生;;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572C/G多态性与心绞痛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5期
9 宋冬晶;陈加俊;邬英全;赵庆杰;汤赜;;IL-6基因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10 高敏;邹延峰;冯晓亮;潘发明;苏虹;范引光;王静;张承业;叶冬青;;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年04期
11 赵筱萍,李汉植,杜晓依,周翔,陈枢青;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7期
12 钟桂书;任培蓉;史丙俊;曾凡才;黄忠奎;熊霞;;IL-10,IL-6及IL-6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皮肤黑素瘤易感性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13 唐任光;韦叶生;陈宏明;方文珠;龙显科;袁锡华;;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16期
14 杨孟选;冯凯;张红星;周刚桥;王志富;刘保池;贺福初;;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河南地区汉族人群脓毒症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15 杨冀衡,罗国辉,陆泽元,胡雪松,新霞,张东辉,许香广;白细胞介素6基因174G/C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年01期
16 李艳,杨超,张平安,蒋学俊,黄从新;白细胞介素6基因-174G/C和-634C/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17 蔡琳,俞顺章;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1999年06期
18 付胜奇;毛兴爱;;白细胞介素6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4期
19 马瑞宏;黄颖秋;;白介素6基因启动子-572C/G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06期
20 张伟英;杨利华;卓凌;林赛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卓君;姚文;王艳艳;彭咏梅;;母乳中性寡糖浓度与FUT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子代早期生长的关系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2 黄玉娟;黄敏;王健怡;;GNB3C825T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杜红丽;张细权;;鸡热应激蛋白70基因多态性[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何春燕;周新;李小明;陈丽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1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邵凌云;翁心华;胡忠义;靳安佳;张文宏;;自然抗性相关性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肺结核的关系(摘要)[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陈颖颖;杨幼林;马志斌;;溃疡性结肠炎与IFN-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倩;商燕;高敏;姒健敏;朱琴;;炎症性肠病使用硫唑嘌呤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检测临床价值探讨[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运海;唐建生;;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运海;谭若利;;UrotensinⅡ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过建春;施军平;荀运浩;;HLA-DQA1基因多态性和HBV感染结局的关联[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强;基质金属蛋白酶-1,-9基因多态性和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陈洁莉;脂联素及其基因单链核苷酸多态性在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3 曹正国;MMP-1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俞水亮;中国人群PRNP基因多态性分析及朊病毒新突变分子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贾妮;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与体质、RAS系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王珺楠;脂联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乔迪;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子(CFTR)基因低表达型与前列腺癌低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8 刘铁榜;COMT、5-HT2A、ApoE及CYP2D6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马晴雯;上海人群中外源化学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职业膀胱癌易感性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年
10 布艾加尔·哈斯木;肾素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彦红;IL-6-6331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任燕歌;白细胞介素6和18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周越塑;中国汉族人群TNF-α基因多态性与乙型、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4 高晓刚;肾移植供者、受者VEGF基因多态性对移植早期效果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王迎雪;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1031位点T/C、-863位点C/A多态性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6 张德梅;山西地区汉族人群HLA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7 张晓明;吸烟者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郭晓红;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9 冯辉;我国分离株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和Pvs28基因多态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隆电熙;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印高乐;趋化激素基因多态性与气喘严重程度有关[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宋立新;基因多态性演绎人类生命差异[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记者 宋哲民 夏景珉;结合临床开展基因多态性研究实现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临床药理基地 叶海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徐峰;合理用药 新的指南针[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梦隐;慎服进口药[N];医药经济报;2000年
6 张惠娟;药物基因组学及其在合理用药中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广州医学院 陆志城;医生与疾病“沟通”的桥梁[N];医药经济报;2001年
8 郦佳鸣;郦章安;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合理用药[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记者 白毅;中国人群IGF2BP2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记者 冯立中 通讯员 朱沛炎;基因多态性或增糖尿病发病风险[N];健康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