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赵静  
【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脑梗死的FA值较正常值的变化特点,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早期判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评估预后,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ortical spinal tract, 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探讨DT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45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32~88岁,平均年龄65.44±2.08岁,从发病到MRI检查时间为3h~3y,根据Osborn AG分期方法,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6h)5例,急性期(6 h~3d)18例,亚急性期(4 d~8w)15例,慢性期(8w)7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排除出血,然后应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行头颅常规MRI (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1WI、T2WI平扫、MRA、DWI及DTI检查。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与研究组匹配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34~79岁,平均年龄57.75±4.57岁,作以上相应参数检查。根据MRI检查结果,45例患者中,按梗死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区25例,侧脑室体旁10例,脑干7例,额颞叶3例。将患者分期后测量各期梗死灶和健侧相应部位的FA、ADC值。并对对照组在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脑干、额颞叶相应位置选择与研究组不同部位梗死灶同样大小的感兴趣区(ROIs)进行测量FA值。运用DTT技术对研究组、对照组进行CST三维重建,获得正常CST走行并了解研究组患者CST受损情况。根据CST受累程度分为3级,1级:病灶与皮质脊髓束临近,皮质脊髓束完整,无明显受压、移位; 2级皮质脊髓束完整,但受压推移; 3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同时应用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量表对研究组45例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2个月进行相关评分,分别记录为ADL(1)、ADL(2),并计算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ADL(1)、ADL(2)评分有无相关关系;同时计算CST的损伤程度与ADL(2)评分的相关关系,了解患者恢复情况。所得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 结果:1.不同梗死部位FA值的变化 研究组脑梗死患者不同部位梗死区平均FA值分别为基底节区:(0.330±0.032)、侧脑室体旁(0.249±0.067)、脑干:(0.328±0.045)、额颞叶(0.309±0.051);与对侧相应部位平均FA值(0.551±0.061)、(0.338±0.041)、(0.457±0.036)、(0.389±0.053)相比明显下降,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对照组上述各部位平均FA值分别为:左侧:( 0.548±0.018 )、( 0.321±0.032 )、( 0.488±0.045 )、(0.391±0.037);右侧: (0.535±0.019)、(0.316±0.024 )、(0.493±0.039)、(0.388±0.032)。研究组梗死区与正常对照两侧FA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侧与正常对照组两侧相应部位FA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左右侧上述部位FA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不同脑梗死时期FA值及ADC值(单位:10×10-3mm2/s)变化 超急性期患者5例,其梗死区平均FA值为(0.410±0.065),对侧相应部位平均为(0.438±0.061);急性期患者18例梗死区平均FA值为(0.368±0.026) ,对侧相应部位为(0.430±0.277);亚急性期患者15例,其梗死区平均FA值为(0.267±0.021)对侧相应部位为(0.330±0.038);慢性期患者7例梗死区平均FA值为(0.174±0.018 ),对侧相应部位为(0.236±0.024)。由上可见,脑梗死在超急性期患侧FA值较对侧无明显性变化,随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逐渐降低,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两侧FA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超急性期梗死侧平均ADC值(3.040±0.422),对侧相应部位平均为(3.636±0.430);急性期梗死侧平均ADC值为(2.842±0.339),对侧相应部位平均为(3.757±0.049);亚急性期梗死侧平均ADC值为(3.708±0.050 ),对侧相应部位为(3.937±0.063);慢性期梗死侧平均ADC值为(5.183±0.067),对侧相应部位(3.961±0.013)。由上可见患侧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随梗死时间延长明显减低,数值低于健侧,在亚急性期逐渐恢复到于健侧几乎同一水平、到了慢性期升高,数值高于健侧。其中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两侧ADC值比较统计学意义(P 0.05)。 3.DTT成像: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作DTT成像,健康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研究组45例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根据CST受累程度,1级9例,2级24例,3级12例。 4.ADL评分结果45例患者入院时的ADL(1)评分在5~95分之间,平均53.5±5.83分;治疗后2个月ADL(2)评分在30~100分之间,平均68.25±5.60分。其中45例患者入院时达到100分者共8例,达到75~95分共12例,达到50~70分共9例,达到25~45分共9例, 0~20分为共7例,治疗两个月后复查,达到100分者11例;75~95分者14例; 50~70分者8例;25~45分者7例,0~20分者共5例。 5.FA降低百分比值、DTT与ADL的关系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ADL(1)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826,P 0.05);与ADL(2)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851,P 0.05);DTT所示CST的损伤程度与ADL(2)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914, P 0.05)。 结论:1.DWI、DTI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对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2.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病灶,其FA、ADC值有一定的规律变化,由此可为临床分期、判断病情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3.梗死病灶区与对侧相应部位FA值相比,病灶区FA值下降越明显,临床预后越差,可为临床早期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4. 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作为早期判断运动功能受损和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祖梅;郭庆清;陈国章;李梅芳;林鹏星;;磁共振张量成像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12期
2 周钟珩;王德杭;;DT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1期
3 毕国力;包颜明;田伟;戴敏方;;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判断脑梗死预后中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9期
4 赵绘萍;赵国库;周宏伟;;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患者肌力恢复情况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5 梁志坚;张中伟;曾进胜;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宋来晶;裴中;;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6 方珉;周林江;谢瑞满;;应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与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1期
7 王昌新;费小瑞;刘影;梅加明;高歌;牛朝诗;;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与临床体征的对比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9期
8 顾晓丽;周林江;李克;沈天真;陈星荣;;儿童脑梗死后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年06期
9 梁志坚,曾进胜;脑梗死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7期
10 鲍莎莎;刘青蕊;张金峰;高秋爽;孙轶飞;;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11 毕国力;包颜明;田伟;戴敏方;;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8年03期
12 陈自谦;张碧云;肖慧;钱根年;许尚文;王锦良;杨熙章;叶友强;倪萍;;脑缺血性皮质脊髓束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年03期
13 王海燕;赵斌;于台飞;李慧华;于富华;;DTI在涉及皮质脊髓束缺血性脑梗塞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3期
14 郭沈昌;汪文胜;成丽娜;温金峰;胡建平;宁连才;温友禄;;精神发育迟滞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15 朱珍;邵肖梅;帕米尔;;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成像在颅脑先天性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年05期
16 宋建波;杨晓棠;彭琨;冯艳林;沈伟;刘起旺;;磁共振DT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10期
17 于春水,李坤成;弥散张量成像纤维跟踪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3期
18 吴志峰;王如密;郑兆聪;李小平;叶友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损害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19 周宏伟;兰文婧;刘洋;刘安;谷艳英;刘丹研;许冰;王军;;弥散加权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4期
20 方珉;谢瑞满;周林江;;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蕊;赵静;国丽茹;米小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文国强;廖小平;陈涛;欧阳峰;李建军;邓益东;何祥英;;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文国强;廖小平;陈涛;欧阳峰;李建军;黄仕雄;黄影柳;;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方珉;谢瑞满;周林江;;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DTI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李捷;孔江明;陆洪兴;朱美梅;董芳宏;;脑梗死远隔区皮质脊髓束继发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6 王娟;周义成;尤春景;王承缘;夏黎明;朱文珍;韩肖华;;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评估中MR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脑梗死后继发行性和逆行性神经纤维顺损害的DTI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若丹;帅杰;;老年心力衰竭并发脑梗死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晓宁;陆晓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关系探讨(附104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商发科;;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灿;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6年
2 倪建明;弥散和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上勋;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宋凡;脑卒中后失用手的机理及功能预测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周炯;说汉语中国老人的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弥散张量成像和神经语言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沈瑾;儿童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蒋永祥;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童彤;弥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曲歌乐;ORP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宋志彬;大脑脚FA值及面积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脑梗死后不同运动诱发电位条件下经颅磁刺激对它们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海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3 兰文婧;DWI、DTI及MRS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韩耀启;磁共振DWI与DT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9年
5 郝妮娜;弥散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宋建波;磁共振DTI对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束及脑梗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7 魏京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前期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吴志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损害及预后评估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9 钟进;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10 许强;超急性与急性期脑缺血半暗带演变的DW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白剑 通讯员 李健;争分夺秒治疗脑梗死[N];保定日报;2006年
2 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神经内科 刘明勇;腹泻引来脑梗死[N];保健时报;2007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老人一氧化碳中毒警惕并发脑梗死[N];健康报;2006年
4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一氧化碳中毒小心脑梗死[N];大众卫生报;2005年
5 方进;清晨发生脑梗死事出有因[N];保健时报;2005年
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振国;脑梗死防治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8年
7 吴翠秀;当心,腹泻诱发脑梗死[N];大众卫生报;2006年
8 朱丽丽;我国脑梗死静脉溶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记者 刘云涛;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下降[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孙国根 胡德荣;脑梗死患者脑内有新生神经存在[N];健康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