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前CT扫描与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对照研究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评价术前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并对术前CT扫描及术后病理显示的不同淋巴结转移数、转移的区域数进行预后评估,同时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278例患者,术前术后均未行放化疗,术后病理资料完整。所有患者于术前一周在本院行胸部及上腹部CT检查,按食管癌CT扫描常规进行,层厚和层距均为3.0~6.0mm,部分病例采用增强扫描,逐层从下颈部扫描至上腹水平。CT图像传输到TPS治疗计划系统,观察测量并记录各项指标,包括食管癌病变部位、病变长度、最大病变层面肿瘤直径、最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区域、转移数目以及与周边组织器官的关系。胸内淋巴结分区根据美国胸科协会胸内淋巴结分区标准进行CT扫描淋巴结分区,结合我院胸外科手术清扫规范将术后病理证实的转移淋巴结也按此标准分为下颈、胸部及上腹部三区,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变量间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⑴全组278例患者中13例失访,随访率95.32%,自手术之日起计算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79%、48.83%、35.91%,平均生存期44.05个月,中位生存期34.17个月。27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101例,转移率36.33%( 101 /278) ;共清除淋巴结2232枚,其中转移250枚,总转移度11.20%( 250/2232)。⑵术前CT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nden指数、准确率分别为59.00%、68.50%、51.30%、74.80%、27.50%、65.10%。术前CT扫描对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最高达90.60%,胸中段次之为88.80%,胸下段最差为80.90%。采用三分区方法,CT扫描对上腹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81.30%,高于全纵隔区及下颈区的75.20%和72.70%。⑶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组,1-2枚组,≥3枚组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36.31%,66.15%,77.42%,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55%,18.46%,19.35%,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三分区方法,无淋巴结转移组,1区组和≥2区组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36.31%,63.49%,81.82%,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55%(11/168),20.63%(13/63),15.15%(5/33),三者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无淋巴结转移组,1-2枚组,≥3枚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75%、62.05%、53.68%,70.59%、33.82%、10.52%和48.48%、9.09%、3.03%,三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组,1区组和≥2区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75%、62.05%、53.68%,65.67%、28.36%、9.64%和58.82%、20.59%、5.88%,差异有显著性。⑷将术前CT扫描诊断的淋巴结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1-2枚组及≥3枚组,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局部区域复发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1区组和≥2区组时发现:随着转移区域数的增加,局部区域复发率增加,但未见统计学意义。同样,随着术前CT显示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区域数的增加,远处转移率也增加,但整体比较也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前CT扫描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组,1-2枚组和≥3枚组,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生存率逐渐下降,三者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1区组和≥2区组时,随着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生存率随之下降,整体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后两者比较(即1区组和≥2区组)生存率并未见显著性差异。⑸至随访结束时全组存活111例,死亡167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4例,占8.38%,局部区域复发死亡122例,占73.05%,远处转移死亡28例,占16.77%(1例局部区域复发合并远处转移,归为远处转移),慢性病死亡3例,占1.79%。局部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者的1、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复发及无远处转移者,且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组,1-2枚组及1区组,其局部区域复发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复发者,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转移淋巴结≥3枚及≥2区者,局部区域复发者与无复发者的术后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出现远处转移者其1、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出现远处转移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而1-2枚和≥3枚及1区和≥2区的患者,术后出现远处转移者和未出现转移者的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1)术前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数以0、1-2和≥3枚分三个级别较为适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患者预后情况。(3)随着术前CT显示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转移区域数的增加,局部区域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明显增加,长期生存率显著下降,尤其是淋巴结转移数≥3枚及淋巴结转移区域数≥2区者应考虑行积极的术后辅助治疗,以期改善预后生存。
|
|
|
|
1 |
王军;张辛;韩春;祝淑钗;肖爱勤;麻国新;王澜;;不同检测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一致性分析[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年01期 |
2 |
刘翼;阿迪力·萨来;张国庆;庞作良;;食管鳞癌螺旋CT征象与Cyfra21-1表达间关系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3 |
杨军;高荣;乔鹏飞;张建国;陈书山;高旭东;;食管癌影像学分期及手术后病理分期对比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4 |
戴中强;詹劲松;黄人斌;秦旋;;CT扫描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09期 |
5 |
蒿业红;谷安鑫;鄂明艳;;食管癌膈下转移淋巴结放疗前后血流变化与疗效的关系[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年06期 |
6 |
卢培;陆慧琦;韩焕兴;朱学源;黄秋芳;龚炜;;2种检测VEGF-C和VEGFR-3基因表达的方法在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2009年06期 |
7 |
张潍;贾卓奇;周斌;;VEGF-C、VEGFR-3和podoplanin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2期 |
8 |
纪勇;陈国强;黄斌;吴松;沈凯;虞桂平;王晓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淋巴结清扫方式探讨[J];山东医药;2010年38期 |
9 |
印淦华,黄胜,蔡晶,陈武才;食管癌放疗前CT扫描的临床价值(附165例初步分析)[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8年06期 |
10 |
李接连;;超声检查在食管癌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
11 |
王军;张献波;韩春;祝淑钗;;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方法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8年03期 |
12 |
伊斯刊达尔;张建庆;王海峰;张瑾熔;阿合力;;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方向[J];肿瘤防治研究;2007年02期 |
13 |
赵学武,刘锦程,韩军;CT扫描对食管癌诊断治疗的价值(附115例报告)[J];陕西肿瘤医学;1997年03期 |
14 |
王秀芳;;螺旋CT直接增强扫描对食管癌气食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19期 |
15 |
刘力;孔德文;;食管癌CT定位中应用造影剂伺服器技术观察[J];江西医药;2011年05期 |
16 |
胡鸿;相加庆;张亚伟;陈洁;顾雅佳;缪珑昇;马龙飞;;微探头超声内镜和CT扫描在胸段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杂志;2006年02期 |
17 |
叶春祥;;VEGF-C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年01期 |
18 |
黄绮国;倪仰鹏;刘祖宏;许文兵;谢丽霞;;MMP2及TIMP2的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1年13期 |
19 |
印淦华,黄胜,蔡晶,陈武才;食管癌放疗前CT扫描的结果分析(附165例初步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8年04期 |
20 |
杨正从,雍良平,胡凯,赵谦;食管癌CT扫描55例临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