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运动缓慢、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等为特征,目前机制尚不清楚,至今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案。本研究从运动功能、电生理检测方面观察PD患者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明确rTMS对PD患者的皮质兴奋性、运动障碍和情感障碍的疗效,并从电生理角度进一步探索PD的发病机制。
方法:①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本科门诊和住院68例PD患者,另选择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作为评定指标,观察PD患者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②采用丹麦维迪公司磁刺激器MagPro X100和MC-B70 Butterfly“8”字形线圈对28例PD患者进行低频rTMS技术治疗,刺激部位为入选者双侧的第一运动皮质手代表区M1Hand,频率为1Hz,磁场强度为120%静息阈值,每序列20次脉冲,每天3个序列,序列间隔60s,共60次脉冲,1次连续给予,共15 d。通过磁刺激治疗前后比较MEP、UPD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的变化,以观察低频rTMS对PD患者的皮质兴奋性、运动障碍和情感障碍的治疗作用。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统计结果均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果:①PD患者的MEP改变: PD患者MEP的静息阈值(relaxed motor threshold,RMT()41.99±4.72)、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7.55±1.07)较正常对照组RMT(48.87±5.59)、CMCT(8.12±0.89)明显降低或缩短(P0.01)。其中强直型患者的RMT(40.92±5.28)比震颤型患者的RMT(42.93±3.97)缩短,同时强直型患者的UPDRS评分(50.66±16.28)高于震颤型患者(31.56±14.98),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病程5年患者的RMT(40.70±4.74)比≤5年患者的RMT(42.60±4.61)缩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低频rTMS后,MEP改变:PD患者RMT(42.70±5.70)增加至(45.65±4.53),CMCT(7.53±0.89)延长至(7.88±0.8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Hoehn-Yahr分级≤2.5级和2.5级PD患者rTMS后均RMT增加,CMCT延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震颤型和强直型PD患者rTMS后均RMT增加,CMCT延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③低频rTMS后,UPDRS评分改变:PD患者UPDRS总分(44.96±18.22)降低至(35.04±17.26),分量表UPDRSⅠ评分(2.68±1.83)降低至(1.71±1.54),UPDRSⅡ评分(17.07±8.21)降低至(13.29±7.43),UPDRSⅢ评分(24.93±10.18)降低至(20.11±9.6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2.5期和2.5期的PD患者rTMS后UPDRS总分及分量表评分均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震颤型和强直型PD患者rTMS后UPDRS总分及分量表评分均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强直型比震颤型患者UPDRS总分降低更为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④低频rTMS后,情感障碍改变:PD患者HAMD评分(12.53±7.68)降至(10.25±7.84) (P0.01),其中HAMD躯体化评分(2.75±1.67)降至(2.29±1.94),阻滞评分(1.86±1.69)降至(1.03±1.45),睡眠因子评分(1.64±1.83)降至(1.11±1.5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MA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
结论:○1 PD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强直型和病程长的患者病情较重,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更加明显。②低频rTMS可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可部分抑制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的改变。而且低频rTMS对PD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均有效,对强直和震颤症状均有治疗作用,且对强直型的效果优于震颤型。③低频rTMS可以改善PD患者抑郁症状,对焦虑无明显作用。
|
|
|
|
1 |
郑秀琴;于苏文;;帕金森病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
2 |
于苏文;郑秀琴;陈红霞;崔红霞;蒋建波;;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0年02期 |
3 |
张鸿,刘春风,戴永萍,罗蔚锋;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年02期 |
4 |
郑虎;何晓阔;孙明瑾;李雪锋;;rTMS对帕金森鼠黑质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阳性标记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
5 |
郑秀琴;于苏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09期 |
6 |
冯涛;王拥军;李伟;;单周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的短时程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10期 |
7 |
何晓阔;尤春景;王云甫;艾志兵;;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1期 |
8 |
王朴;郭毅;廖维靖;李华钢;;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功能障碍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
9 |
何晓阔;陈琳;何国厚;王云甫;;低频rTMS对帕金森大鼠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年03期 |
10 |
高峻岭,梅元武,张振建,俞善纯,包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康复治疗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11期 |
11 |
钟跃,岛本宝哲,重森稔;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4期 |
12 |
Koch G.;Brusa L.;Caltagirone C. ;王孝文;;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辅助区rTMS的调节治疗诱发的运动障碍[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2期 |
13 |
张允建;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年02期 |
14 |
黄志强;;乙型单胺氧化酶与帕金森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08期 |
15 |
胡开华;帕金森病妇女经前期的类恶性综合征[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5期 |
16 |
周宝玉;总是“侵犯”老年人的帕金森病[J];中国健康月刊;1997年09期 |
17 |
陈卓鹏;帕金森病一家系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年06期 |
18 |
文诗广,陈伟群,蒋云,夏来晓,许贤豪;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障碍的定量评定[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
19 |
黄柒金,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治疗并发症的防治[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20 |
李冰华,黎锦如,陈玲,潘勇辉,刘焯霖;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