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术中植入时x线定位方法的研究
【摘要】:
目的:对比两组C臂X线透视体位(髋臼闭孔斜位+骨盆出口位组和髋臼前柱切线位组)检测拉力螺钉穿出髋臼前柱的敏感性,探索一种经济简便而又精确的术中监测方法,提高髋臼前柱螺钉植入的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第一步:制备标本:使用10具甲醛防腐中国成年男性尸体标本,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所有标本均经肉眼及x光片确认无畸形、骨质疏松和其他异常。去除髋臼前柱周围软组织,仅保存骨性结构。
第二步:确定实验应用的各种C臂透视体位角度。
第三步:将标本去除双侧股骨,俯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在C臂X线透视辅助下钻入克氏针:调整透视角度及克氏针角度,见克氏针尖端位于前柱轴位影像中心,这说明进钉点选择正确。C臂X线髋臼前柱切线位透视,用电钻逐渐钻入克氏针,比较克氏针与髋臼前柱内、外、前侧表面的关系,见克氏针位于髋臼前柱中心时,则说明进钉方向及克氏针位置正确,否则应调整克氏针进入方向。
第四步:实验模型制备:在骨盆标本髋臼前柱上选取三点,标记三点为A、B、C,A点:髂耻隆起处即髋臼前壁最薄处,B点耻骨上支周径最小处,A、B点之间为C点。因髋臼前柱外侧面结构最复杂,分为近端部分-髋臼关节面,以及远端部分-耻骨上支部分分别投照,并在A、B、C三点之间确定D、E、F三点之间加钻三枚克氏针。然后使用电钻于每一点处钻入克氏针,垂直向内、外、前3个平面,穿出表面1mm。距骨皮质表面1mm剪掉克氏针。应用游标卡尺测量克氏针穿出长度。
第五步:分组评判: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行髋臼前柱内侧面、前面、外侧面切线位,乙组行闭孔斜位+骨盆出口位。根据分组比较评判结果:邀请3名骨科主任医师为有经验组,3名入科2年左右住院医师为无经验组。2组医师分别对收集的实验资料进行评判,得出各组透视影像中克氏针穿出髋臼前柱表面的阳性率:根据透视影像判断克氏针穿出前柱表面为阳性,没有穿出为阴性。参与评判的2组名医务人员均不知克氏针实际位置。为了评价2组自身的评判结果一致性,4周以后让三名测量者2组评判者重新对所有收集的影像资料进行评判。计算每一种方法的敏感性。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对甲乙两组C臂X线透视体位检出克氏针是否穿出髋臼前柱表面的阳性率做配对X2(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甲组(髋臼前柱内侧面-前面-外侧面切线位)和乙组(骨盆出口位-闭孔斜位)监测克氏针穿出髋臼前柱三个平面表面的灵敏度。甲乙两组检查方法有经验组和无经验组的敏感性分别为:髋臼前柱内侧面:甲组100.0%,100.0%,乙组:71.7%,70.0%髋臼前柱前表面:甲组93.3%,95.0%,乙组:56.7%,53.3%髋臼前柱外侧面髋臼关节面部:甲组:86.7%,90.0%乙组:86.7%,40.0%髋臼前柱外侧面耻骨上支部分:甲组:80.0%,83.3%乙组:50.0%,51.7%经统计分析发现:(1)在监测克氏针穿出髋臼前柱表面的灵敏度C臂X线透视在监测髋臼前柱内侧面时,两组检查方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配对四格表X2检验),乙组的灵敏度比较差,说明“髋臼前柱内侧面、前面、外侧面切线位”组的灵敏度远远高于“闭孔斜位+骨盆出口位”组;②对于髋臼前柱外侧面耻骨上支部分时,乙组的灵敏度最差,即“髋臼前柱内侧面、前面、外侧面切线位”组灵敏度远远高于“闭孔斜位+骨盆出口位”组;③对于髋臼前柱前面螺钉穿出监测的灵敏度,甲组明显高于乙组,两组检查方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配对四格表X2检验)。
结论:“髋臼前柱内侧面、前面、外侧面切线位”组监测螺钉穿出髋臼前柱的灵敏度远远高于“髋臼闭孔斜位+骨盆出口位”组,术中C臂X线透视“髋臼前柱内侧面、前面、外侧面切线位”具有能够术中准确判定螺钉是否穿出髋臼前柱的优点,可作为术中监测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安全性的首选方法。
|
|
|
|
1 |
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髋臼前柱骨折与前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骨伤;2005年02期 |
2 |
贺卫东,杨滔;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股骨头后脱位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3期 |
3 |
王良基;李必文;唐卫东;谭文甫;;髋臼前柱置钉瞄准器的研究[J];医疗装备;2011年07期 |
4 |
毛宾尧;髋臼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1998年02期 |
5 |
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薛静;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年06期 |
6 |
孙俊英,唐天驷,洪天禄,董天华;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1997年06期 |
7 |
孙韶华,徐荣明,马维虎,应江伟,俞怡辉,彭琳瑞;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4期 |
8 |
叶缉熙,杨淮海,贾良灿;髋臼柱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7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年03期 |
9 |
韩铭;髋臼前柱和前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1例治疗体会[J];中医正骨;2000年04期 |
10 |
周敏,隋淑彦,姜鸿;髋臼横形骨折12例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3期 |
11 |
唐运鹏;李龙;李兵;吴康;;26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2 |
贾健,裴福兴;髋臼双柱骨折合并同侧浮肩损伤[J];中华骨科杂志;2004年07期 |
13 |
杨洪武,王黎明,郑圣鼐,郑祖根;髋臼T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及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11期 |
14 |
丛长利;22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5 |
马全玉
,郭龙
,白晓军;髋臼骨折28例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16 |
贾世青;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11例[J];海南医学;2001年07期 |
17 |
李连欣,张进禄,周东生,毕万利,王永会;髋臼骨折的X线及CT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07期 |
18 |
安志刚;李力更;陈杰;张瑞杰;;髋臼前柱骨折与闭孔斜位X线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年12期 |
19 |
尹维刚;史增元;胡荫;刘振新;许海平;;经皮坐骨小切迹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年02期 |
20 |
杨虎林;髋臼骨折的一些新观念[J];中国骨伤;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