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C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机理研究
【摘要】: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致病过程受到cAMP、MAPK和Ca~(~(2+))信号途径的调控。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种依赖磷脂和钙的蛋白激酶,是Ca~(~(2+))信号途径中的成员。本实验室成功克隆了玉米大斑病菌PKC基因,利用PKC特异性抑制剂研究发现,抑制剂(浓度10μmol/L)处理的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表面虽也能正常萌发并形成附着胞,但不能直接穿透叶片表皮细胞,叶片上未出现病害症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PKC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利用PEG介导转化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获得4个PKC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对其培养性状、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致病力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蛋白激酶C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全面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菌信号转导途径在调控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1.不同培养条件下PKC基因表达规律研究表明,培养基以蔗糖为碳源或以NaNO_3为氮源时利于玉米大斑病菌PKC基因表达。Mg~(~(2+))利于病菌PKC基因表达,但Mn~(2+)、Cu~(2+)、Zn~(2+)抑制病菌PKC基因表达。山梨醇造成的渗透胁迫抑制病菌PKC基因的表达,且抑制程度与培养基中山梨醇浓度呈正相关。NaCl造成渗透胁迫时,低浓度NaC(l0.3~0.5 mol/L)抑制了病菌PKC基因的表达,高浓度NaC(l0.7~0.9 mol/L)对病菌PKC基因表达没有影响。
2.构建了PKC基因反义表达载体,利用PEG介导转化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通过潮霉素B抗性筛选及PCR、半定量RT-PCR及Northern杂交鉴定获得了4个PKC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研究发现,正常培养条件下,4个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度与野生型无差异;当培养基中含有反义表达诱导物奎宁酸时,4个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度明显小于野生型。经15 mmol/L奎宁酸溶液处理后,4个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率仅为3%~5%,野生型孢子萌发率达90%;将萌发后的孢子用奎宁酸溶液处理后,野生型菌株可以形成附着胞,并穿透玻璃纸,突变体附着胞形成率显著下降(形成率3%~5%),且其附着胞不能穿透玻璃纸。4个突变体产生的HT-粗毒素对感病玉米叶片的致病能力没有明显改变。突变体接种经针刺伤表皮的感病寄主叶片,发现病斑面积明显比野生型小;直接接种感病寄主叶片则不致病。
玉米大斑病菌PKC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反义表达突变体的获得明确了基因的功能,丰富了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为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
|
|
1 |
邢继红;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J];植物病理学报;2006年02期 |
2 |
董金皋,康绍兰,王艳霞,和有杰,黄梧芳;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致病毒素产生的条件及其特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3 |
桂秀梅,董金皋,侯晓强;中国2001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4 |
韩建民,姜丽,王惠哲,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5 |
马继芳,范永山,张静柏,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6 |
张建成,范永山,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肉细胞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5期 |
7 |
纪伟波;何海军;赵松涛;焉山;付东波;;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玉米科学;2010年01期 |
8 |
;玉米大斑病国外文献汇编[J];天津农业科学;1974年01期 |
9 |
兰光燮,王宗明,陆宁,李雷松,周建华,周艳;黔西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Helmithosporium turcicum Pass)生理小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3年04期 |
10 |
董金皋,闫淑娟;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CAT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9年04期 |
11 |
宋宪军;赵洪池;赵文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
12 |
姜晶春;藩顺法;尹志;;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续报[J];吉林农业科学;1991年01期 |
13 |
董金皋,贾建航,李正平,刘国振,王江柱;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工酶的薄层扫描图谱[J];玉米科学;1995年03期 |
14 |
刘爱国,张成和;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初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5 |
宋庆涛,张国珍,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2期 |
16 |
邢继红,徐淑华,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电泳分析及抗体检测[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4期 |
17 |
王绍新;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特异性毒素组分分离条件的优化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2期 |
18 |
朱友林,刘纪麟;玉米3种单基因对大班病菌的抗性比较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19 |
刘云惠,张利辉,董金皋;高效液相色谱对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的分离与制备[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20 |
孙淑琴;温雷蕾;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J];玉米科学;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