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固有内生细菌去除及恢复培养研究
【摘要】:植物内生细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桉树青枯病是由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维管束病害,给桉树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桉树固有内生细菌去除探索桉树抗病性与内生细菌种群的关系,并且通过恢复培养扩大内生细菌培养范围,为筛选生防菌寻找更广泛的途径。
1桉树茎尖诱导愈伤组织及单细胞培养
采用电镜法检测尾叶桉实生苗茎尖内生细菌,选取长度为1.5 mm左右的尾叶桉茎尖,筛选适宜的茎尖分化培养基及茎尖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机械法分离愈伤组织单细胞,为获得由单细胞培养再生桉树组培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发现,电镜观察桉树茎尖未检测到内生细菌;茎尖最适生长培养基为:MS+NAA 0.1 mg/L+6-BA 0.2 mg/L+3%蔗糖+0.8%Agar;茎尖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2 mg/L 2,4-D+3%蔗糖+0.4% Agar,愈伤组织较为疏松,利于单细胞分散;震荡培养后获得均匀单细胞悬浮液,经平板培养成功分离单细胞,经检测细胞内含有内生细菌。所以,机械法分离茎尖愈伤组织单细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并且为无内生细菌桉树组培苗的获得提供了新的思路。
2热处理和抗生素对桉树固有内生细菌的去除
为了获得无内生细菌干扰的尾叶桉组培苗,本试验采用尾叶桉种子干热和湿热处理、组培苗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组培苗抗生素处理三种方法去除内生细菌,并用透明染色法和血球计数法对其体内内生细菌群体存在及数量的变化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种子经干热45℃1 d、50℃2 d、湿热35℃3 d、45℃1 d、45℃2 d处理后,内生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约是对照组的1/3,说明对细菌增殖有抑制作用,但经湿热处理后尾叶桉种子萌发率降低,另外45℃高温干热及35℃湿热处理种子后促使种子提早萌发,起到催芽作用;组培苗恒温37℃热处理第20 d、21 d其茎尖内生细菌含量分别为5.33×10~8 CFU/g、4.02×10~8 CFU/g,约是对照组3.43×10~9 CFU/g的1/7,变温恢复热处理后均低于对照组7.70×10~9 CFU/g,当处理温度达到40℃时内生细菌含量最低,为1.63×10~8 CFU/g,约是对照组的1/47,说明抑制效果最好;土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处理均使桉树体内内生细菌数量增加;所以,热处理对桉树内生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能彻底去除,三种抗生素处理都没有抑制作用;利用透明染色法观察植物叶片内生细菌能更直观有效地检测内生细菌在植物组织内的分布。
3桉树固有内生细菌的激活培养
尾叶桉组培苗采用浇淋菌液法,分别接种浓度为1×10~8 CFU/mL的外源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CN030菌悬液及其代谢液。结果发现,从第5 d起桉树苗接种菌悬液后其体内固有内生细菌开始恢复培养特性,随着分离时间的不同,可培养内生菌的种类也出现差异,获得至少6株优势内生菌株,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菌。对其中4种可培养的内生细菌经16S rDNA克隆测序结果分析,1号与亚麻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inens和金黄杆菌Brevibacterium aureum同源性达到99.0%,2号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同源性达到99.5%,3号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同源性达到99.5% ,4号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同源性达到99.1%。而接种CN030代谢液的桉树组培苗中没有分离出可培养内生细菌。经分析可知,外源菌CN030能够激活部分桉树固有内生细菌的培养特性,经高温灭菌后的外源菌代谢液对内生细菌恢复培养没有影响。
|
|
|
|
1 |
李进荣,段玉玺,陈立杰,薛春生;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J];大豆科学;2005年02期 |
2 |
高增贵;陈捷;刘军华;冯晶;赵辉;;拮抗内生细菌B20-006菌株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7年01期 |
3 |
袁军,孙福在,田宏先,崔林,赵廷昌;防治马铃薯环腐病有益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微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
4 |
王万能,肖崇刚;烟草内生细菌118防治黑胫病的机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5 |
杨海莲,孙晓璐,宋未;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和内生细菌的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J];植物病理学报;2000年02期 |
6 |
兰海燕,王长海,宋荣;棉花内生细菌及其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0年02期 |
7 |
王刚,李志强;小麦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小麦纹枯菌的拮抗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2期 |
8 |
高增贵;刘限;陈捷;庄敬华;薛春生;;拮抗细菌B20-006对玉米根系内生细菌种群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6年06期 |
9 |
杨瑞先,陈立军,张荣,孙广宇;油菜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0 |
胡萌;;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1 |
高增贵,李天来,赵王月,陈捷;甜瓜枯萎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2 |
王万能;全学军;;烟草内生细菌Atp-oe的发酵过程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03期 |
13 |
田雪亮;霍云凤;单长卷;;内生细菌对温室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
14 |
易有金;罗宽;刘二明;;内生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核农学报;2007年05期 |
15 |
蓝江林;朱育菁;苏明星;葛慈斌;刘芸;刘波;;水葫芦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
16 |
孙侨南;李进才;;小麦内生细菌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17 |
崔林,孙振,田宏先,王利琴,徐惠云,孙福在,袁军;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环腐病菌的拮抗作用检测(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
18 |
王万能,全学军,肖崇刚;烟草内生细菌防治烟草黑胫病及促生作用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5年04期 |
19 |
殷水宁;孙广宇;;内生细菌YSN-7提高小麦耐旱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5期 |
20 |
王涛;游玲;魏琴;崔晓龙;;油樟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抑制植物病原菌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