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PS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曹红梅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剧增,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而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供给约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因此,探索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通过建设用地内部挖潜来缓解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双重压力,对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并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以PSR模型为依托,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以河北省涞水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涞水县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2000年-2009年数据,对涞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横向的总体评价,得出结论:①涞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评价指数的绝对值并不高,说明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很大。②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必须重视反馈能力建设,提高响应子系统各因子对集约利用目标的贡献值,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土地的负面压力,保持并提高资源、环境的优化状态。再次,利用各乡镇数据,对涞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纵向的综合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等级划分,得出结论:①涞水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偏低。②涞水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呈阶梯状分布,主要是受经济区位和地形条件的影响。第五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对论文的不足进行讨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巍;;国外有关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2 幸莉;肖洪安;张锐;郑华伟;;基于PSR框架的农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3 王成;王利平;李晓庆;李阳兵;邵景安;蒋伟;;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居民点整合研究——基于重庆市西部郊区白林村471户农户调查[J];地理学报;2011年08期
4 向保林;陈晓燕;李亮;;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研究——以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宅基地复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5 柏才慧;;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实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6 高永华;;利用增减挂钩政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J];资源导刊;2011年06期
7 叶丽莉;;广西钦州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浅析[J];才智;2011年22期
8 王晶;吴晓;覃永晖;;湘西北地区新农村民居问题探析——以湖南常德汉寿县陈军堤村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9 赵齐;韩小飞;;创建和谐生态新农村——天津蓟县许家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城市;2011年06期
10 刘蕾;刘亚丽;;新农居:建得起,更要住得起[J];中国土地;2011年09期
11 程锡麟;胡晨成;朱小利;;仙女山镇和鸭江镇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12 黄奇帆;;农地交易的重庆实验[J];瞭望;2010年45期
13 梁新军;;土地利用的研究概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14 白玉斌;;盘活沈阳市村庄用地整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年07期
15 周朝发;;正确处理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16 周裕丰;刘菊鲜;;农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及障碍诊断——以广州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7 胡平;;河南省光山县土地整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18 鲁萌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多尺度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4期
19 潘贝;夏敏;;基于GIS技术和信息熵的宜兴市城乡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20 江国逊;沈山;汪鹏;;空心化村庄废弃地整理潜力研究——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J];调研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莉;郑新奇;郭珍洁;;我国农村居民点极限规模的测算研究[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李晓庆;王成;王利平;;基于不同类型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以重庆市北碚区陡梯村453户农户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张东升;丁爱芳;;基于GIS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兴榆;黄贤金;王佳丽;高敏燕;赵成胜;;县域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测算——以滁州市南谯区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贺广瑜;;河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经济可行性分析——以藁城市故献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傅忠敏;;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规划模式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任家强;汪景宽;李双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以锦州市巧鸟街道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娟娟;;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郭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荣蓉;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D];西南大学;2012年
3 张永夏;多头绒泡菌PSR蛋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克俊;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邵绘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赵洋;基于PSR概念模型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吴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玉虎;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红梅;基于PS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娟娟;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吕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何佳荣;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区域效应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云强;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蕾;泰安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建华;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魏洪斌;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宫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张仕超;倒置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貌形态的耦合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2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3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4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记者 李勇;农民退房还田势在必行[N];湖南日报;2009年
6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琴 □省建设厅副厅长 张泉;农村居民点与节约用地[N];江苏经济报;2006年
9 滕卉荣;域外县的人口[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10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