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剧增,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而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供给约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因此,探索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通过建设用地内部挖潜来缓解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双重压力,对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并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以PSR模型为依托,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以河北省涞水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涞水县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2000年-2009年数据,对涞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横向的总体评价,得出结论:①涞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评价指数的绝对值并不高,说明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很大。②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必须重视反馈能力建设,提高响应子系统各因子对集约利用目标的贡献值,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土地的负面压力,保持并提高资源、环境的优化状态。再次,利用各乡镇数据,对涞水县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纵向的综合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等级划分,得出结论:①涞水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偏低。②涞水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呈阶梯状分布,主要是受经济区位和地形条件的影响。第五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对论文的不足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