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环境下钻削类组合机床主轴箱CAD系统的研究
【摘要】:组合机床是以通用部件为基础,配以少量专用部件而组成的半自动或自动专用机床,它兼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点,在大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用以组成自动生产线。组合机床大多属于专用机床,所使用的零部件一般具有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特点,但其传动方案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经常会出现多轴数、多排次、多参数和多方案的现象。目前,组合机床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依赖于设计者的经验,不同的设计者所设计的方案有很大的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年龄趋于年轻化,设计者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把本领域专家已有的丰富的经验继承下来,并将其程式化,是企业的迫切需要。因此,研发一种组合机床智能化设计平台势在必行,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搭建了组合机床智能设计平台基本框架,该平台由传动方案智能设计系统和智能CAD系统组成。其基本思想是将专家系统和CAD建模技术等有机结合,在成熟的CAD/CAM软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创建组合机床智能设计应用软件系统。在确定方案时,根据专家经验,在传动方案智能设计系统中完成方案的选择和优化、参数的确定和校验等环节,并将最终决策结果传给智能CAD系统;CAD系统根据决策结果得出的设计参数,完成所需标准件及通用件的建模、虚拟装配、生成工程图和数据反馈等工作。
智能CAD系统是“组合机床智能设计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钻削类组合机床主轴箱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C++6.0和三维参数化建模软件Pro/ENGINNR自带的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建立了钻削类组合机床主轴箱CAD系统,实现了钻削类组合机床主轴箱的智能设计。论文根据传动方案设计系统确定的设计参数,针对不同特点的零部件分别建模,完成整个主轴箱的虚拟装配,并生成零件二维工程图。装配完成后自动保存到数据库及图形库中,作为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并将结果反馈给传动方案设计系统。
实例检验表明,本系统的实现使所设计的方案更加合理,并且大大降低了钻削类组合机床主轴箱零部件设计与装配的难度,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缩短了设计周期。本系统的实现为组合机床主轴箱设计的CAE和CAM奠定基础,且对组合机床整体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
|
|
1 |
徐刚;李端玲;;Pro/ENGINEER软件在真空泵设计中的应用[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8年06期 |
2 |
张士国;何瑞银;赵君爱;;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犁体曲面CAD系统设计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年06期 |
3 |
赵婷婷;多工序冲模压力中心的快速确定方法[J];模具技术;2005年04期 |
4 |
马希青;李石妍;韩文娟;王勇;;基于Pro/E的放顶煤液压支架三维CAD[J];煤矿机械;2011年07期 |
5 |
高自成;徐学林;闵淑辉;陈飞;;基于Pro/E的蜗杆传动优化设计CAD系统研究与设计[J];煤矿机械;2008年08期 |
6 |
刘国强,孙长青;CAD在压铸模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3年02期 |
7 |
鲍艳秋;朱成实;吴琼;李新;康铁鑫;;基于Pro/E的大型活塞环注射模具CAD系统的开发[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8 |
程俊;;基于Pro/E的三维铸造工艺CA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8年01期 |
9 |
刘华琴;池成忠;赵会娟;;基于Pro/E的齿轮注塑模CAD系统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2期 |
10 |
姜燕,李小银,吴世华;浅论防毒面具的CAD应用[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7年12期 |
11 |
张慧;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状况[J];广西机械;1998年02期 |
12 |
张思弟;CAD在数控编程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1年04期 |
13 |
龚晓燕;水泵CAD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01年10期 |
14 |
王云爱,许庆彦,柳百成;CAD技术在铸造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工艺师;2001年06期 |
15 |
徐效美,徐效丽;PX2型精梳机主传动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纺织器材;2001年02期 |
16 |
朱维兵;基于多种CAD平台下的振动筛产品开发[J];石油矿场机械;2002年05期 |
17 |
周小平;球墨铸铁铸造工艺CAD软件开发[J];现代铸铁;2002年02期 |
18 |
张柏清,汤国兴;链式干燥机CAD系统的研究[J];陶瓷学报;1997年04期 |
19 |
李辉;焊管设备CAD系统的设计[J];钢管;1998年06期 |
20 |
褚忠,侯华,杨丽萍,徐宏,程军,朱宇明;基于三维实体造型的铸造工艺CAD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