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果实性状QTL定位及优良基因型筛选研究
【摘要】: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是枣育种的主要目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加速了育种进程。本研究以冬枣×临猗梨枣F1代为作图群体,将4个SSR分子标记定位于已构建的AFLP连锁图谱,并对枣果实单果重、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利用Joinmap3.0将本研究得到的SSR标记与先前对此群体研究得出的AFLP标记整合,共同进行连锁分析,4个SSR标记分别位于SLG3、SLG6、SLG9和SLG13连锁群,其中BFUPXM6位于SLG3连锁群尾部;BFUPXM18位于SLG6连锁群的EgtMcag(18)m标记附近;BFUPXM7位于SLG9连锁群上标记EaggMat207(29)h和EacaMctal80(10)m之间;BFUPXM24位于SLG13连锁群的开端,新增加的SSR标记分布偏向于连锁群的端部。
应用MapQTL4.0软件,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枣果实大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4个枣果实大小相关性状共检测到QTL16个,分布在6个连锁群上,其中6个QTLs位于SLG4连锁群。7个控制枣果实单果重性状的QTL定位在SLG4、SLG6和SLG14连锁群上,联合贡献率分别为88%、54.1%和138.6%,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2%-14.4%;3个控制果实横径的QTL定位在SLG4和SLG9连锁群上,联合贡献率分别为51.4%和22.7% ,可解释8%-9%的表型变异;4个控制果实纵径的QTL定位在SLG4和SLG13上,联合贡献率分别为68.8%和82.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2%-7.2%;2个控制果形指数的QTL定位在SLG6和SLG8上,贡献率分别为29.4%和59.2%,独立存在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在0.3%-0.6%之间。根据不同性状的QTL在连锁群中的分布特征,确定出SLG4为与枣果实大小密切相关的连锁群。
对冬枣×临猗梨枣F1代、冬枣实生后代半同胞群体和鸡心枣实生后代半同胞群体的枝干、叶片、果实单果重、果形等性状的分离情况进行了研究。三个群体的单果重变异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2%、51%和41%;枝干节间距、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变异系数均大于15%,实生后代性状广泛分离。通过调查对比,筛选出了品质优良的大果型、早熟型、观赏型及抗裂型的不同单株,同时筛选出多个丰产优质酸枣类型。
研究结果为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为进一步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适合不同用途的枣和酸枣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
|
|
1 |
任翔,翁清妹,祝莉莉,何光存;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4期 |
2 |
李卫华,刘伟,刘丽,曹连莆;小麦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周仲华;陈金湘;;棉花QTL定位原理、方法及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
4 |
赵晋铭;孟庆长;张玉梅;张祎囡;盖钧镒;喻德跃;邢邯;;菜用大豆百粒鲜重QTL定位[J];大豆科学;2007年06期 |
5 |
李学斌,李培庆,邢永魁;动物生长发育中主基因的QTL定位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6 |
田再民;张立平;孙庆林;单福华;田自华;;小麦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年03期 |
7 |
赵晋铭;孟庆长;张玉梅;许鹤灵;盖钧镒;喻德跃;邢邯;;菜用大豆出仁率的QTL定位[J];大豆科学;2007年05期 |
8 |
毛传澡,程式华;水稻农艺性状QTL定位精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综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年04期 |
9 |
王青,张勤,张沅;孙女设计中标记密度对QTL定位精确性的影响[J];遗传学报;2000年07期 |
10 |
方荣,陈学军,缪南生,陆金鸣;辣椒(Capsicum spp.)QTL定位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
11 |
梅丽;王素华;王丽侠;刘长友;孙蕾;徐宁;刘春吉;程须珍;;重组近交系群体定位绿豆抗绿豆象基因[J];作物学报;2007年10期 |
12 |
蒋洪蔚;刘春燕;高运来;李灿东;张闻博;胡国华;陈庆山;;作物QTL定位常用作图群体[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S1期 |
13 |
张现伟;杨莉;张涛;蒋开锋;王贵学;郑家奎;倪先林;田翠;曹应江;;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J];植物学报;2009年05期 |
14 |
刘林;;SSR分子标记技术与作物QTL定位[J];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06期 |
15 |
王辉;程式华;蒋文春;;分子标记及其在水稻抗旱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
16 |
田再民;张立平;孙庆林;单福华;田自华;;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7 |
邓应德;贺立伟;王中美;王林辉;肖层林;;水稻柱头外露率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8年02期 |
18 |
田俊;宋雯雯;韩雪;高慕娟;杨继学;王继安;;大豆皂甙含量的QTL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
19 |
孙海艳;蔡一林;王久光;王国强;徐德林;徐延军;;玉米株型性状的QTL定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
20 |
王娜;葛宇;王涛;朴钟云;;大白菜营养茎长和宽的QTL定位和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