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拟南芥转录因子MYB73抗核盘菌的分子机制研究

贾娇  
【摘要】: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常在世界范围内的粮油、蔬菜等作物生产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植物抗核盘菌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作物抗核盘菌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分离鉴定了1个拟南芥抗核盘菌相关基因MYB73,并研究了MYB73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进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获得MYB73互作蛋白,为完善植物的抗病信号网络和指导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myb73进行抗病性测定,发现myb73接种核盘菌后其病斑面积明显大于野生型(WT),且myb73中核盘菌SsTUBULIN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WT,明确了myb73为核盘菌敏感突变体。进而获得MYB73超表达植株(OE),经抗病性测定发现MYB73超表达植株对核盘菌的抗性明显高于野生型,分析了接种核盘菌后WT,myb73和OE植株中POD活性和MDA含量,确定MYB73为拟南芥抗核盘菌相关基因。 2.对WT、myb73和OE植株接种致病细菌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Pst DC3000),结果发现myb73对Pst DC3000抗性增强,且OE对Pst DC3000的感病程度与WT相似,Real time-PCR分析发现,Pst DC3000侵染WT后,MYB73表达明显下调,抗病相关基因PR1,PR3,PR5和PDF1.2的表达在接种不同时间均出现上调,表明MYB73为拟南芥抗Pst DC3000的负调控因子。 3.RT-PCR分析发现,myb73中PR1和PDF1.2表达与WT中没有明显差别,表明MYB73基因功能缺失不直接影响PR1和PDF1.2的表达;myb73中SOD,POD和CAT的表达低于WT,但PAL和PPO的表达高于WT,表明MYB73与抗氧化基因表达相关;myb73中NPR1表达被抑制,同时npr1中MYB73表达被抑制,表明MYB73与NPR1的表达具有相互协同作用;eds5,sid2,npr1和jar1突变体中,MYB73表达低于WT,同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eds5,sid2和nahG及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处理jar1突变体后,MYB73表达被诱导,表明MYB73的表达依赖于EDS5,SID2,NahG和JAR1,且受SA和JA信号途径调控。 4.SA、JA和ACC处理WT和myb73不同时间,结果发现WT和myb73中PR1和PDF1.2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ACC处理WT 12 h后ICS1表达上调,但ACC处理myb73 12 h后ICS1表达没有增加,表明MYB73功能缺失抑制了ACC对ICS1的诱导表达。核盘菌接种WT和myb73后,结果发现WT和myb73突变体中PR1和PDF1.2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但接种核盘菌1 h后,myb73中ICS1的表达显著下降,表明核盘菌侵染过程中,MYB73功能缺失抑制了ICS1的表达。 5.不同浓度的SA、JA和ACC处理WT和myb73,结果发现100μM的JA处理后,myb73根的抑制程度明显小于WT,而SA和ACC处理后,myb73根的生长和下胚轴的生长与WT相似,表明MYB73功能缺失减弱了JA对拟南芥根的抑制作用。 6.HPLC分析发现,myb73中的SA含量与WT没有明显差别,但核盘菌侵染24 h后myb73中的SA含量明显低于WT;ELISA分析发现,myb73中的ABA含量明显低于WT,而核盘菌侵染24 h后myb73和WT中的ABA含量均出现上调,但myb73中ABA的含量依然低于WT,说明MYB73功能缺失抑制了SA的诱导合成和ABA的积累。 7.本研究构建了MYB73的诱饵表达载体,转录活性分析确定MYB73具有很高的转录激活活性,其转录激活区域位于C端。以MYB73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获得了15个阳性克隆。RT-PCR分析发现,核盘菌侵染24 h后AT1G12080编码基因F12F1.4在WT中表达明显下调,在myb73中表达明显上调,表明MYB73功能缺失破坏了核盘菌对F12F1.4的诱导表达。进一步构建了MYB73和F12F1.4的酵母双杂交载体,初步确定了MYB73与F12F1.4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茹;曹致中;张文旭;;拟南芥ATMYB2转录因子的cDNA序列分析及其细胞定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蒋瑶;胡尚连;孙霞;黄胜雄;;拟南芥bZIP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比较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年01期
3 伍林涛;杜才富;邵明波;;WRKY35转录因子的cDNA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吉林农业;2010年09期
4 李娟,薛庆中;拟南芥及水稻转录因子MADS密码子的偏好性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宋垚;李晖;石其龙;江华;陈辉;钟晓丽;高菊芳;崔永兰;杨仲南;;拟南芥bHLH家族转录因子DYT1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调控胼胝质降解(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朱骏;杨俊;王晨;杨仲南;武天龙;;拟南芥转录因子AtMYB103的转录激活域鉴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兰;王磊;涂金星;范云六;;油菜转录因子BnZFP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8 乔帅;王明凤;杨文博;许君;郑文明;;拟南芥转录因子AGL47的原核表达与包涵体复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沛;刘瑞娟;沈裕虎;张波;王建武;王海庆;;拟南芥Atfin1锌指蛋白的细胞定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10 曹雪;上官凌飞;于华平;杨光;王晨;谭洪花;房经贵;;葡萄SB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4期
11 唐桂香;秦叶波;宋文坚;周伟军;;拟南芥角果发育和开裂的调控机制及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6期
12 徐春波;王勇;杨志如;赵海霞;李兴酉;;拟南芥转录因子CBF1和CBF4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2期
13 杜洪伟;陈芬;肖国樱;;拟南芥、荠菜DREB1A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04期
14 唐芳;王敏杰;杨海峰;赵树堂;卢孟柱;;拟南芥MYB基因对次生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5 彭凌涛;;控制拟南芥和水稻开花时间光周期途径的分子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年06期
16 王爱萍;景蕊莲;杨武德;董琦;;小麦TaMyb2基因转化拟南芥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17 石磊,韩燕来,徐芳森,孟金陵,王运华;两种生态型拟南芥对缺硼反应差异的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18 刘瑞娟;王海庆;沈裕虎;;拟南芥动蛋白AtOvKLP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9 孙佃臣;沙爱华;单志慧;陈李淼;周新安;;拟南芥pre-miR399b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华北农学报;2010年06期
20 贾小霞;文国宏;李高峰;李建武;齐恩芳;张荣;王一航;;拟南芥DREB1A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生;;水稻和拟南芥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比较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石其龙;李晖;余沛涛;杨仲南;;一个控制拟南芥花粉粒形成基因的初步功能分析[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张娟;袁有喜;刘坤凡;凌宏清;王道文;;调控拟南芥铁元素利用效率AtbHLH29基因表达与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尚轶;严璐;曹峥;王小芳;张大鹏;;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ABAR下游信号转导[A];2009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瑞熙;李洁如;瞿礼嘉;;拟南芥MATE家族基因ADP1通过调节生长素水平调控植物株型建成[A];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军省;董金皋;;拟南芥不同抗病突变体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病性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晶;;拟南芥钙依赖型蛋白激酶(AtCPK6)功能的初步分析[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谢道昕;;茉莉素信号传导[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王燕;孙银银;邓凤燕;孟玉玲;单卫星;;寄生疫霉与拟南芥互作的细胞学观察[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慧;甄志芹;龚清秋;王宁宁;;AtACS7在拟南芥响应高温和盐胁迫中的作用[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娇;拟南芥转录因子MYB73抗核盘菌的分子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毛同林;两种拟南芥65KDa微管结合蛋白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林文慧;拟南芥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及多磷酸肌醇-5-磷酸酶的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莫肖蓉;拟南芥HPA1基因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覃莲菊;高等植物侧生器官形态发育的分子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秦治翔;拟南芥1,3,4-三磷酸肌醇5/6-激酶在光形态建成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实忠;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虹;拟南芥OSR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及OSR2参与干旱胁迫反应的实验证据[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邢继红;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10 史卫东;油菜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和拟南芥晚开花突变体鉴定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建文;低温胁迫条件下拟南芥全细胞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孙琳琳;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及葡萄ERFs调控GCC-box的瞬时表达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高亚梅;拟南芥抗除草剂基因与核不育基因连锁关系的生物信息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金建凤;AtCBF1基因转化水稻和拟南芥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田佳;拟南芥渗透胁迫应答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牛力;模拟酸雨对拟南芥某些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7 吕强;拟南芥油菜素内酯受体突变体bril-5抗冻机制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冠宇;拟南芥蛋白激酶AtPKL1对ABA和Ca~(2+)处理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娄海娟;诱导型Ac/Ds转座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转座行为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郭美丽;拟南芥隐性抗盐单基因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D];山西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小军;拟南芥基因组被完整破译[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科学家看上拟南芥植物基因[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张田勘;揭开植物生长的奥秘[N];河北日报;2001年
4 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叶辉;我成功克隆到将植物脂肪转化为糖类的基因[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吴伟农;美把拟南芥列为植物基因研究重点[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李山;植物拥有防止危险突变的保护机制[N];科技日报;2009年
7 美国《连线》 王金元 译;太空种植以备长居太空[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李星星 本报记者 房琳琳;李家洋:寻求遗传发育的哲学灵光[N];科技日报;2004年
9 付毅飞;给基因装上“开关”[N];科技日报;2004年
10 张田勘;安全转基因食品让人类安心[N];大众科技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